天则横议

新一轮改革可以从“讲理”开始

中国天则研究所茅于轼:中国在提高民生上已经比较成功了,但老百姓火气还是很大。要缓解社会戾气,大家就都要讲理,政府首先要讲理,也要为百姓提供讲理的机会。

中国的经济改革成就非凡,举世瞩目,毋庸争辩。但是其持续性是有问题的。环境上的,制度上的,利益冲突上的,都不可持续。特别是生活的改善并没有带来百姓满意度的提高。国庆期间有上亿人出门旅游,堪称太平盛世,但是大家还是意见一大堆,怨言到处有,百姓变得性格暴烈,打架骂人习以为常。这是文革以前的中国从来没有过的。这种分裂现象的原因何在?不管答案有多么不同,但认为进一步的改革势在必行还是有共识的。

这种情况是改革以后多年的政经不协调导致的。经济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是政治方面进步缓慢。这是大多数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在以前的几届政府时,大家都盼着政治改革能有所突破,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利益集团愈加巩固,特权愈加泛滥,法治越来越松懈,造成正义缺失,民怨加重。现在新一届政府上台,大家有很高的期待,这是很自然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几届领导人,领导体制上改变了过去一个人说了算的制度,变为常委们的集体领导,本届政府又由九常委减少到七常委集体领导,其好处是不会像文革那样出现重大方向性的错误,但其副作用是重大决策难于统一,因此效率较低。习近平主席虽然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但是也难改分散决策的弊病。从他多次发言的前后不一致可以看出,他所受的周围环境的约束是很难摆脱的。在经济改革方面,李克强总理看来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行动果断;但是在政治改革方面则完全不同。有主张回归毛泽东政治路线的极左派;有主张照搬西方民主的极右派。这中间又分成许多不同政治组合的派别,意见的对立十分明显,协调显然非常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期望出现果断、明确的大幅度政治调整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即使最高领导有这种意愿,要实现也会冒较大的风险。这是领导集体所不愿意看到的前景。

您已阅读32%(712字),剩余68%(148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