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用建筑彰显科技企业

FT建筑评论家希思科特:新一波的科技企业总部建造计划,是渴望走出虚拟世界并在实体世界中留下印记,还是正流露出自大情绪?

经过了长期讨论却从来没有正式推出的“摩天大楼指数”(skyscraper index),是讽刺味十足的经济指标之一。它说的是,摩天大楼的建造时期与金融危机的到来之间存在关联。

想想看,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的建造拉开了1929年华尔街崩盘的序幕;世贸双子星大楼(Twin Towers)落成之时,纽约市正游走在破产边缘;吉隆坡双峰塔(Petronas Towers)成为世界最高大楼之际,亚洲金融危机正悄悄地走近;最近的例子是,世界最高建筑哈里发塔(Burj Khalifa)的建造,预示了迪拜楼市的崩盘。

该指数的逻辑并不完全出人意料:超高层建筑几乎不可避免地是在繁荣时期构思的,建造时间又足够长,等到快完工时,离萧条可能就不远了。

但这里面还存在另一层关联:企业自委托建造巨型总部那一刻起,将不可避免地走上下坡路。那么,我们是否应对苹果(Apple)、谷歌(Google)和Facebook等全球科技业巨头计划修建宏伟建筑的消息感到担忧?

我们或许应该停下来想想历史上的一些知名例子。比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 Time Warner)在纽约哥伦布环岛(Columbus Circle)附近建造的光彩四溢的玻璃外墙总部。该公司股价在总部建造期间一泻千里;在成为时代华纳(Time Warner)首席执行官之后,杰弗•比克斯(Jeff Bewkes)将美国在线(AOL)与其所在公司之间的合并称为“企业史上的最大错误”。在曼哈顿中城,由伦敦碎片大厦(The Shard)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的纽约时报大厦(New York Times Building),本欲成为信心和公民自豪感的一个象征。在落成不到两年之后,由于平媒广告收入减少,《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被迫出售其在该大厦的股份,并回租使用。

您已阅读34%(787字),剩余66%(151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