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的三条“软肋”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卢锋:美国存在多边财经合作场合承诺执行不力、宏观刺激政策选择矛盾、增长动能不足等问题,其“明斯基时刻”何时来临,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如何认识美国经济“软肋”?

美国经济有无“软肋”?所谓“软肋”,显然是比喻美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困扰或困境,并且这类困难就美国兼顾其基本政策目标而言具有某种矛盾性,或应对这类困难受各种环境条件制约具有某种纠结性。美国外交、国关、军事领域都会有这类软肋,本研究侧重考察经济方面问题。由此得到“软肋”的一个工作性定义:美国在开放宏观与国际财经领域具有某种矛盾性与纠结性因素的困难、困扰与困境。

美国是当今全球最大霸主国家,中国是最重要新兴国家,从中美大国竞合关系角度观察,研究美国经济软肋无疑有多方面认识和政策意义。首先是有利于我们在中美双边或多边对话或谈判中知己知彼,主动出招,减少被动。其次有助于全面认识美国经济的优势与劣势,加深认识中国作为新兴国在这个大变革、大改组时代的地位和作用。大国主要竞合对手也是一面自我反思的镜子,研究对方内在困境与矛盾有助于更好谋划我们自身发展战略。

依据初步研究,我们认为美国目前经济与政策存在三类软肋。一是美国对多边财经合作场合所做承诺执行不力所表现的软肋,由于这类情况往往与美国特定政策程序或操作流程相联系,也可称操作性和程序性软肋。二是后危机时代美国宏观刺激政策在学理依据、措施选择、实施效果等方面矛盾所表现的软肋,这类广受质疑的刺激措施与美国官方机会主义动机策略联系,或可称策略性软肋。三是在新兴国经济追赶大时代美国作为前沿国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所表现的软肋,这类软肋与当今时代背景联系尤为深刻,可称作战略性软肋。

操作性软肋

操作性软肋最典型案例,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美国克林顿政府签字京都协议后来又被小布什政府时期推翻,对美国政府国际信誉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路径都产生显著影响。在后危机时代全球财政、金融与开放宏观政策多边协调合作场合,美国这类操作性软肋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事例表现。

例如奥巴马政府接受了2012年首尔峰会对IMF配额和投票权的协商谈判结果,但是由于美国对这方面改革缺乏积极性,加上受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牵制,美国有关议案至今尚未进入其国会审议批准程序。又如美国在执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协议升级版方面进展滞后与执行发力。至今美国在执行巴塞尔协议II与2.5版或3版内容上,是二十七个巴塞尔协议成员国中仅剩下三个没有执行的国家之一。再如在G-20(20国集团)财政减赤问题上承诺在2014年赤字减半很可能达不到目标。

宏观政策软肋

宏观经济政策矛盾更为麻烦。美国内外失衡宏观经济环境,加上缺乏必要监管背景下金融过度扩张,构成美国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因。因而美国需通过结构调整实质性改变宏观内外失衡深层根源,并反思金融霸权误区以有效加强金融监管。这样虽会面临短期增速下降和调整阵痛,然而对美国结构调整与未来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观察实际情况,危机后宏观政策措施绝大部分精力和内容投入到救市和刺激方面。特别是在金融系统休克状态因为急救成为过去后,针对宏观经济“复苏不易、景气难在”的常态,仍试图采用超常刺激手段加以改变。这种用短期手段解决长期问题,宏观工具应对结构问题的政策错配,当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并使得后续经济政策安排空间更为狭窄和被动。尤其是接二连三的量化宽松政策,不仅使央行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并面目全非,而且事与愿违地使美国长期经济成长前景蒙上阴影。

您已阅读21%(1343字),剩余79%(491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