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使命召唤还是刀锋之舞?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是否应尽快开放资本账户争论再度白热化,支持理由是货币竞争和倒逼改革,反对理由则是资本套利和资本外逃。目前论战形成僵局,谁也没说服谁。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特别是关于是否应当尽快开放资本账户的争论再度白热化,首先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央行之间,然后更多的知名学者也加入团战,目前形成僵局,谁也没有说服谁。

支持理由主要两条——货币竞争和倒逼改革,反对理由也主要是两条——资本套利和资本外逃,都有道理。这足以显示当前阶段,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其中利益关系的胶着程度。这十足就像一个“戈耳迪之结” (The Gordian Knot),谁来砍都“压力山大”(亚历山大砍断此结,成为亚洲霸主)。鉴于中国政策的高度实用主义倾向,理清出现阶段经济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非常重要,如果管得太死就大力推进,如果放得太乱就局部收缩,如果所有问题一起出现就守住底线。就事论事,对症下药,中国人这点工具实用主义的能力一直是毋庸置疑的。

应当说,好处不是那么显而易见。首先是获取铸币权和取得货币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本质上说,储备货币的一股独大和非储备货币的被动投放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一的流动性供给大国,他对美元的被动吞吐,以及由此产生的货币双重投放对全球金融和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货币的创造有两个环节,一是基础货币环节,它名义上由央行决定。由于外汇占款是中国基础货币的主要供给渠道,所以中国基础货币供应的最终数量,其实是由美联储、热钱、中国央行的对冲努力(蓄水池)三部分共同决定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广义货币。它由存款构成,最终数量则由贷款创造存款机制(商业银行信贷能力),贷款的抵押基础(居民房产、政府土地、企业资产)和存款准备金率共同决定(由央行决定,银监会也会有贷存比之类的次级约束条件)。广义货币之外就是第三层次的宏观流动性(在中国有一个不太确切的社会融资总量),即主要是加上影子银行,特别是通过银行同业批发市场形成的银行表外资产这部分。第二层次的广义货币一度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红与黑、痛并快乐;第三个层次的流动性泛滥,则一度摧毁了美国的金融体系,现在又再度成为了中国的麻烦。

大危机之后,储备货币的优势地位不仅没被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话语权更高,货币竞争也如火如荼。数量型货币宽松成为了各发达经济体拉动经济复苏的主要着力点。无论是美联储的QEn、欧洲央行的LTRO、OMT、还是日本的超额量化宽松,国际货币超发成为常态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中心货币超发的外溢性使得中国和其它新兴经济体受到长期的不利冲击而日益被动,这包括原材料成本上涨、经常账户差额逆转、汇率急剧波动、国际资本冲击等。如果人民币国际化,则可以适当导出人民币(以及外汇储备)货币洪水,同时挤压其他货币的滥发和操纵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使命的召唤,是一项国家战略。它是对高烈度货币竞争形势的正面回应,中国需要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手段提高自身在货币竞争烈度日益提升的国际金融中的主动性,是力图重塑国际货币金融次序,扭转被动局面的一次主动进攻。

您已阅读28%(1202字),剩余72%(312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