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则20年

“天则”这个名字很贴切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探究宪政原则就如探究天道,并非易事,需要对古今中外各种精神资源的吸纳与消化。这正是天则所要做的事情。

【编者按】:今年是天则经济研究所成立20周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间智库,天则经济研究所20年的发展沉浮与中国的社会变革息息相关。正如天则的创始人、荣誉理事长茅于轼先生所说:“天则所的过去二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二十年。在这一过程中,天则所并不是旁观者,而且是尽全力在推进这个过程。”同样,天则所在这20年中经历的种种挑战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个记号。

FT中文网在《天则横议》专栏推出天则经济研究所几位理事有关天则所20周年的纪念文章,希望通过他们的回忆来还原这个民间智库20年的沉浮,也希望通过这些描述为这20年的改革历史做注。我们已经刊发了茅于轼先生的《天则二十年》张曙光先生的《一个民间机构的法外生存》文章,以下为天则所所长盛洪撰写的纪念文章。

在创立天则所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天则”的古典用法。只是将“天地之规则”缩为“天则”,觉得很上口,也吻合我们当时对制度经济学的痴迷和对制度变革的投入。后来在《诗经》中发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的诗句,很符合我们对制度的理解:在多人的社会中,自然会生成制度。制度就是自发的秩序。

您已阅读23%(464字),剩余77%(152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