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

中国经济转型的“美国风险”

中国资深财经媒体人张立伟:正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造成日本经济体制逆转,布雷顿森林Ⅱ体系的消失也将让中国面临挑战,这需要中国领导层拿出勇气与意志推进改革。

美联储刚刚透露出想要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意思,新兴市场就遭受资本外流带来的冲击,中国的股市也做出了反应。

美国主导了战后至今的国际经济秩序,其基于国内形势而进行的货币政策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些经济体或地区陷入危机的重要外部因素。

非常不幸的是,正在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在短期内将迎来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风险,并将长期遭受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美国风险”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可分为两个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以及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国单方面向盟国开放市场,削减关税,进行不对称的合作,试图促进商品自由流通,体现了美国在贸易方面的多边主义。与此同时,允许盟国采取固定汇率,确保他们在制定国内公共政策的自主权,比如为充分就业而可能干预国际资本流动,呈现一种不自由的金融秩序。

这种失衡的结构最终让美国无法承受贸易逆差,欧洲也不能接受通胀,1971年尼克松总统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但留下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贸总协定等体制。在这一时期,日本崛起迫使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结构做出重大调整,德国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国家,这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的产能过剩以及整体利润率的下降。

在该体系瓦解前,即1970年代初,德国马克成为美元走软以及美国充满极大变数的货币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对手。美国1969年曾实施贷款限制,推高了利率,在欧洲美元市场获得了125亿美元的流动性;1970年货币政策又大逆转,130亿美元重新流回到国际金融市场,其中主要流向德国。根据统计,德国外汇盈余从1970年初的260亿暴涨到1971年5月680亿马克,而同期经常项目盈余才55亿马克。

美元政策的“冷热交替浴”让德国稳定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的努力遭到投机性资金的严重干预。1971年5月10日,德国联邦银行决定解除按照固定汇率购买美元的义务,并采用浮动汇率。投机资本随后流出,与此同时,整个1971年的日本外汇储备增加了100多亿美元,日元首次成为美元在国际货币舞台上的潜在对手。

这次流入日本的资金导致日本货币供应量猛增(超过3兆日元过剩流动性),恰好与日本政府正在执行的《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大规模财政投资同时,形成了日本股票和土地投机热潮,并产生了剧烈的通胀。

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国主导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促进全球贸易与金融的自由化。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的政策调整在其中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80年代的里根时代,美国开始推动金融自由化,由此前的贸易扩张转向金融扩张。因为美国强大的金融服务业可以抵消在制造业方面的劣势,这一转向也有助于美国弥补经常账户的赤字,加强和巩固美元的储备货币的地位。同时,美元汇率的变动可以起到与贸易政策相近的作用,即通过美元贬值减少贸易逆差,而不是动用保护主义或资本控制,毕竟当时里根政府正在向全球推动新自由主义。

1983年11月,里根访日要求日本实施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改革,开放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美国银行、保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在日本应受到优待,因为美国的金融业与日本的制造业具有旗鼓相当的比较优势,日本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精英也渴望建立一个抗衡华尔街的金融帝国,从而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日本加速了资本开放。此后,美国又推动了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进程。

您已阅读20%(1387字),剩余80%(544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