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则横议

现代经济学的中庸之道

天则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王军:秉持温和、不偏不倚的中间路线,或许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经济学家眼中的理想不同于普通人,植根于现实、中庸、实用的土壤。

自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指出,经济学是一门“沉闷无趣的科学”(dismal science)以来,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名声其实一直不大好。例如,一些人将经济学与占星术相提并论,而在另一部分人眼中,经济学家与巫师几乎没什么差别。许多人还将经济的高涨与衰退,通胀与紧缩,甚至找不到工作等等,统统归罪于经济学家。近年横扫全球的经济危机更是将经济学家推到了风口浪尖,许多人,包括不少政界名流都对经济学家发出了不信任和指责之声,认为正是经济学家出的馊主意,才使得全球经济陷入了如此境地。

在中国,不少人对经济学家也颇有微词,认为经济学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经济学家也常被卷到争议问题的漩涡之中。在中国,一个被用来贬损经济学家的例子是,坐在出租车内或走在大街上,你可以轻易遇到一位跟你大谈房地产,甚至全球金融危机的人士,而这些人似乎与电视画面上衣冠楚楚的经济学家说的没什么两样。这确实有点大跌眼镜,是中国经济学家太多了吗?还是经济学的门槛是如此之低,以至于人人都能聊上几句,是这么回事吗?

与其他许多社会科学一样,经济学大可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来形容。依学院派经济学家的培养方案,没有十年八年的严格训练,一个人是不大可能成为经济学家的。而且,即使接受多年的训练,也未必掌握了经济学的真谛,具备了经济学家的涵养。

您已阅读21%(576字),剩余79%(218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