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

现代经济学的真理在哪里?

FT专栏作家布里坦:《重新发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我们无法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一组目标上。

我曾与即将卸任的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行长默文•金爵士(Sir Mervyn King)对坐,慨叹市面上经济学书籍之稀少,与有关商业领导力的书籍(这些书的作者应该都是通晓商业领导之道、但觉得实践起来太乏味的人)之泛滥形成鲜明对照。回想当年情景,仿佛是另一个时代。

我们当时未曾料到,这种情形将彻底改变。自银行业危机爆发以来,每周都有大量新书上市。如要把它们全部通读一遍,那么连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不会剩下,更别提干别的事情了。不难预料但又令人恼火的一点是,各出版商的宣传人员都视最新上市的书为独一无二,不仅无视其他同类书籍,也无视同一作者之前的作品。所以,如果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一定有些机缘巧合的成分。

最有趣的一本书名字很简单,就叫《货币》(Money)。作者费利克斯•马丁(Felix Martin)驳斥了教科书上的那个观点:货币是为解决物物交换的不便而生。他认为,货币其实是应国王们的需要而生,后来才扩散至公众。货币最初的基础是信贷,但历史学家对币种多样化的关注使这个事实不为人知。在展望未来时,马丁希望看到一个“狭义货币”体系,银行必须拥有足以偿还所有存款的现金(或近似等价物)。每个人在小学时代都曾以为事实就是如此,直到后来的学习让他们认识到事实并非如此。

您已阅读26%(543字),剩余74%(15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