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庞氏骗局、货币幻觉和资产泡沫

中国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中国流动性的供给机制将有重大变化,十余年主动加被动的流动性盛宴或要谢幕,转型、脱钩和去杠杆化将成为未来经济和市场运作的题中之义。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生活在货币幻觉下,以及私人债务、公共债务、银行信用创造的庞氏骗局中,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不过70万亿美元,广义货币供应65万亿美元(GDP的92%),而各种债务价值100万亿美元(GDP的1.4倍),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则达到640万亿美元(GDP的9.1倍)。历史来看,任何国家其实从来也没有真正清偿过他们的债务,信用本位以后,各主要存续着的经济体的负债率就一直都在上升,它们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在不断膨胀。借新债还旧债以外,通常消解债务的方法就是通胀,使得本代或者下代居民来承担债务成本,有储备货币发行权的国家还可以向外国人转嫁成本,只要再融资成本不是高过钞票印刷成本太多的话,这个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日前中国M2突破了百万亿,大家终于发现中国似乎是全球经济体中最能印刷货币的那位——这其中存在误解,主要源自于中国特殊的货币供应方式。一般而言,政府并非可以任意开动印钞机,央行的货币发行必须有相应的资产做支撑,它只能存在于三个渠道。其一,对应政府的债权(一般都是本国国债),这是以政府的税收征管权作为发行保障的;其二,对应金融机构的再贷款,这是以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作为保障的;其三,外汇占款,央行在发行本币兑换等值外币同时具有了对国外商品的要求权。因此央行的货币发行机制本质上是资产创造货币,这与商业银行用负债创造货币的机制完全相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流动性演进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题是“经济货币化”(1979-1991),这一阶段中原来的计划经济和实物配给被货币交换和商品贸易全面替代,这迅速扩大了对货币的交易需求;第二阶段的主题则是“资产资本化”( 1992-1997),标志之一是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的建立,另一个则是房地产市场的出现,1998年7月,国务院宣布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中国就此进入波澜壮阔的房地产时代,这些资产就开始大量吸附流动性,这是出现了所谓“失踪的货币”这一奇特现象,即货币供应虽多,但通胀也不是很高;

您已阅读24%(845字),剩余76%(267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