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弄清楚朝鲜在网上发布的那些令人费解的视频有何含义,也许我们在应对朝鲜的核挑衅行为时能更自如一些。朝鲜最近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出现了如下内容:一名正在做梦的男子、一些朝鲜文字、起火的摩天大楼,以及正飞越太空的火箭。视频的背景音乐是以钢琴弹奏的“We Are the World”,节奏处理得很哀婉。这是一种无害的意淫,还是一种正式的挑战?对这一视频西方是否应该发表声明以回应?西方是不是也应该发布一份自己的视频?这些问题很难回答。传统媒体正在被互联网所“取代”。然而,信息经济释放的“信息”往往难以解读,炮制这些“信息”的目的也难以辨明。
电影研究学者斯蒂芬•阿普康(Stephen Apkon)在本周出版的《影像时代》(The Age of the Image)一书中称,现在可以探讨一种建立在解读此类非语言信息基础上的新型“读写能力”。阿普康这本书往低了说是关于电影“语言”的,但该书还蕴含着更深的哲学思想。如今,我们的文化日趋全球化。尽管文化依然依赖文字,但文字已越来越多地被包含在影像中,最终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也是影像。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电影艺术学院(School of Cinematic Arts)院长伊丽莎白•戴利(Elizabeth Daley)认为,写作在今天的地位与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前夕的拉丁语类似,是一种学术界使用的语言。YouTube网站上的视频以及其他影像材料则相当于当时的意大利语。它们都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也是许多创新思维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