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的资金饥渴症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邵晨钟: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地方借助金融的力量大兴举债,以加速城镇化发展。但快不代表好,更不意味着健康,反而可能是一种病症。

中国银行业2012年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展期,似乎凸显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些严峻。今年初英国《金融时报》有一则消息令人惊讶:中国各银行已经滚转了四分之三发放给地方政府、最迟在2012年底到期的贷款。(《中国各银行大举展延地方债》)有媒体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进行计算,认为延展数额连本带息至少有3万亿元人民币。

有分析说是因为在金融危机期间,各地方政府大举向银行借债,为国家的经济刺激方案提供本地配套资金,然而由于地方难以产生充足的财政收入,导致部分债务无法及时偿还。在这些债务中,相当多的是偿还期超过5年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有些甚至长达10年,有些甚至在到期偿付时还未建完。面对如此巨大的债务偿还违约挑战,地方政府和银行似乎也只能延展而别无选择。根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公布的数据,2012年底,地方政府未偿还贷款总额达到了9.2万亿元人民币。

不过,乐观的估计一直存在。“政府性债务的水平是可控的、安全的,”中国总理温家宝2012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表示:“大部分债务形成的是‘优质资产’,有现金流和收益……我们将通过它的收益来进行偿还”。然而,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下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央行、银监会联合发文《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再次强调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进行规范。广义的政府性债务被认为包括地方政府债务、铁道部门的债务、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等。

或许从银行业的数据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8%,虽与年初持平,但已较2012年第三季度末的0.95%上升了0.03个百分点.银行业的不良率在去年第三季度首现反弹。面对银行业步入不良贷款上升周期,监管层近期开始推动地方政府力量加入,以加速处置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批转速度。据消息,中国财政部联合银监会已下发通知,明确各省可成立地区性的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收购处置当地的金融机构产生的不良贷款。

如同在江南水乡旅游一样,城镇化如果没有资金,就像没有摆渡的船和桥,无法达到河的对岸。城镇化表面上看上去很复杂,背后却是一系列看不见的资金在流动。为何城镇化过程中,地方如此资金饥渴?除了上述所说的在金融危机期间配合中央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配套的地方项目资金以外,可以说由地方官员政绩驱动进行的类似“移山造城”的盲目城镇化运动或许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并通过金融的加速,形成城镇化的“重资产泡沫”,表现为在目前的城镇化过程中,与民生关联度不高的投资活动往往超前,而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支出却往往滞后,形成“一个脚长、一个脚短”的局面,并且由强势地方政府带动而非市场的力量带动,这与现有的行政体制有关,即和行政规划主导的城镇化有关。

您已阅读23%(1117字),剩余77%(373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