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

从打车难谈民间金融改革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黑车现象的产生与民间金融有很多类似之处,其根源在于现有金融体系服务不足;原则应宜疏不宜堵,关键是开放民营银行。

在北京出差,一个头痛的问题是打车难。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打不到出租车是家常便饭。北京的一些“的爷”也很欺客,对于市区内短途旅客的拒载想象比比皆是。在出租车司机看来,运用有限的资源拉选择去机场或长距离的“优质”客户,可以更好地提高经营的收入。而短距离的乘客车资低,又往往面临堵车的问题,拉一趟刨去油钱的赚头非常有限。

随之应运而生的是黑车市场。在打不到正规出租车的情况下,人们只好选择出更高的价格,加十元不行就加二十元甚至五十元。通常情况下,对于乘客来说,这是避免耽误正事的理性选择。尽管事前事后,大家仍会普遍抱怨黑车导致高价并扰乱了正常的出租车市场。

黑车现象的产生与民间金融有很多类似之处。民间金融(包括民间借贷)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现有的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市场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小微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0%以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达60%以上,但其贷款却仅占银行信贷总量只占20%左右。

您已阅读22%(400字),剩余78%(138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