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勿将莫言图腾化

台湾传媒人杨艾俐:莫言得奖后,我震撼于文学和政治的牵扯,几派人的尖锐对立。莫言似乎成了图腾,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似乎没人有兴趣探讨他的内心世界。

2009年,我初来中国大陆不久,我的学生就给我一场震撼教育。我兴致勃勃地讲。2000年应是中国人倍感骄傲的年份,除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诺贝尔文学奖也颁给了中国人。学生一脸茫然,我讲出来“高行健”后,总算有位同学说:“这是法国人”。

正如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在《知识界的沉默之夜》中所言,“以巨著《灵山》《一个人的圣经》蜚声世界文坛的高行健,在自己的祖国被决绝地幽闭了。在中国官媒上,诺贝尔文学奖奖项也在2000年戛然而止。”

莫言得奖,我感到同样的震撼,震撼于达于极点的众声喧哗,几派人尖锐对立。(以发表于FT中文网的《知识界的沉默之夜》和《“诺贝尔奖”的中国事实》两篇最具代表性。)

我震撼于政治与文学的牵扯,更震撼于那么少媒体深入分析莫言的作品,只集中在他的政治属性,“主流”与“非主流”。没有人讨论他的作品和其他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比较,他的魔幻写实风格与马尔克斯等作家有什么分别?他的内心世界如何?是否曾经多言,吃过亏后,现在才“莫言”。莫言似乎成了图腾,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作家最丰富的是他个人世界,但似乎没有人有兴趣探讨他的内心世界。

您已阅读26%(472字),剩余74%(131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