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保障房之谜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保障房建设是中国楼市调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保障房的融资、分配、维护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细节都仍需厘清。

中国政府宣布在十二五规划内要大规模加快保障房建设,目标为新建3600万。2011年和2012年,新开工面积的年度目标分别为1000万套和700万套。毫无疑问,如果达成这些目标,将会对中国的住房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以目前城市平均家庭2.87人计算,新建的保障房将为一亿多人口提供居住,这相当于2011年底城市居住人口总数的15%。

大规模保障房建设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在住房改革以来的十几年内,住房价格飞速上涨,尤其在一线城市已经远远超出普通市民可承受的范围。根据我们的计算,目前全国平均房价收入比大约在9.5左右,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超出了15。如果以房价收入比为10,家庭平均储蓄率20%计算,一个平均家庭要支付30%的首付必须需要15年的储蓄,而70%的贷款额的平均房贷支出将达到家庭月收入的50%以上。过高的房价无疑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短期之内,房价回到一个平均家庭可承受的范围内的可能性非常低。楼市调控的目标仍然是稳定房价,而不是要房价大幅回落。政府寄希望于在稳定房价的基础上,收入的稳定增长可以使房价收入比逐步回到合理的水平。过去十年内,中国家庭财富的上升主要得益于房价的大幅上涨。如果房价崩盘的话,将造成家庭财富的大幅缩水,其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可能会超出房价上涨的后果。因此,保障房建设是保证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在短期内可以解决居住问题的唯一选择。

您已阅读27%(589字),剩余73%(162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