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是否“中度低估”?

中国社科院学者张明:由“显著低估”变为“中度低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人民币立场为何软化?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分化与贬值压力,恰好为进一步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提供了时机。

对中国经济的年度评估结束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近期给出了当前人民币相对于一篮子货币“中度低估”的结论。而在此前,IMF一直认为人民币汇率被“显著低估”。IMF在人民币问题上的立场为何有所软化?

原因之一是,作为人民币汇率低估的最主要证据,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规模近年来显著缩小。2007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率达到10.1%,而2012年上半年该比率仅为2.3%。中国的经常账户由显著失衡到趋向均衡,既与中国国内要素价格调整(尤其是劳动力工资上升)及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关,也与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外需萎缩有关。而IMF用来评估成员国汇率失衡的方法CGER,其核心就是用实际经常账户余额与基准经常账户余额的差距来衡量汇率失衡的程度,因此,随着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缩小,IMF改变其立场也就顺理成章了。

原因之二是,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相对于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已经显著升值。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相关数据,2005年6月底至2012年6月底,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了23%,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30%。之所以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大于名义有效汇率,是因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其贸易伙伴国的加权通货膨胀率。事实上,在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前,国际经济学界关于人民币汇率低估程度的计算也就在20-30%左右。

您已阅读30%(574字),剩余70%(134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