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

媒体札记:“无政治,不奥运”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体育无关政治,奥运远离政治——或许真的只是说说而已。否则,为什么搜狐已经要用一个首页专题来讲解“无政治,不奥运”。

(2012年8月3日)

一、“注意坏人”

“国羽假打”带来的争论浩瀚而尖锐。在这个关于“合理利用规则”和“尊重体育精神”的选择题前,人们的价值观分歧再一次显露无遗。

曾经梦想伦敦摘金、衣锦还乡的那对羽毛球女子双打头号选手现在需要家人的安慰,以及安慰家人。王晓理在微博中怒斥前去采访她奶奶的中新社记者,“难道新闻稿比人性还重要”;要求“新华社的老师们还是积点口德吧”,因为“我们运动员任何一个人!不管能不能拿牌!都不应该说是祖国的耻辱!可以就事论事的批评但不要侮辱!”

家乡的《辽沈晚报》昨天也已经转达了于母的悲伤:“于洋从小就很听话,到队里也是,我不相信她会自作主张…只是可惜了孩子4年的努力,她多累、多苦,谁能了解并理解?”

说到痛处,流泪的运动员母亲希望“官方能有一个好的解释,不能让女儿就这么遗憾的离开奥运。”

要一个解释。

即便曾经因为比赛过程“亵渎体育精神”而气愤,越来越多的观众也还是开始同情那两个“提线木偶”。他们觉得为生计奋斗的运动员只是“替罪羊”,尤其是在看过了那么多媒体提供的训练苦难或者退役惨淡影像后。他们决定向“金牌战略”,向中国代表团,向李永波要解释。

李永波给了个解释。昨天傍晚,他通过腾讯微博账号留言:“现在比赛正是关键时刻,我必须全力指挥比赛,请球迷及网友、观众耐心,等比赛结束我会择机把过程分析给大家听,别上坏人当,队员不容易、教练不容易、工作人员不容易、谁都不容易,骂人的也不容易,目前最重要的是把比赛打好。谢谢大家。该负的责任我一定负。”

很不幸,这个声明,恐怕比他之前在央视镜头前道歉时所说的“对赛制理解还不太透彻”还要让反对者不满。不用像腾讯那样因为合作关系而有所顾忌,搜狐和凤凰网开始了下台倒计时。

前者昨晚即设定《媒体追问:到底是谁制定了“消极战术”》的头条话题,今晨又以“中国式危机公关、抛出坏人论逃避问责”定义这位名帅,挖苦他“寥寥数句,一个滑不溜手、不愿承担责任的中国官僚形象跃然于纸上”。

后者用今晨头条引述来自《南方都市报》的《总局将追罚于洋王晓理,处罚范围极可能包括教练》,并配发爆料——《知情人士称羽球队教练组开会决定让球战略》,以及《李矛谈李永波面临代价:金牌可以免死的》。评论继续咄咄相逼:《请问李永波,坏人到底是谁?》、《金牌是李永波的金钟罩吗?》、《李永波正面道歉真诚吗?》、《李永波的惩罚要来了》、《李永波,你这次真的玩过了》。专栏作家张宏波“不认为李永波会下课”:“过去的若干年,李永波饱受质疑,涉及的问题从体育精神可以延展至经济、人事等领域。他自岿然不动,其中的秘诀就是他带的队伍是中国奥运军团稳定的金牌生产线。即便在性质更为恶劣的情况下,他都可以稳如泰山,此等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知耻而后勇——说的不是李永波,而是因为时差关系没来得及在昨天就拉开架势的都市报。他们今天也都醒过来了,不依不饶,直取李永波顶戴花翎。

《辽沈晚报》当然要为家乡选手出头,头版报眼声明“李永波,你的道歉没诚意”;《广州日报》作者声称公众疑惑“轻描淡写式的道歉,是在做做样子吗”;《新快报》用一个通版逼问“李永波道歉了,然后呢”;四川人果然有袍哥义气,《华西都市报》拔刀相助,《对不起,你的对不起也很消极》,《成都商报》选用新华社体育部官方微博中那句“不如女排真诚”的点评,把道歉改成了“道欠”。

含沙射影也是门技术。

“谢谢你,我们更珍惜这样的银牌”、“对不起,我们不接受这样的道歉”——用这样的对比式标题,《现代快报》写明“奥林匹克精神,李永波该学陆浩杰”:“昨天,男人陆浩杰带伤夺银。同日,男人李永波就‘消极比赛’道歉……这样的‘道歉’只有李永波自己能接受,我们不接受!如果对这样虚头巴脑的道歉也能接受,那除非我们疯了。”

没有本省选手可以用来给作为学习对象,《齐鲁晚报》就把三次打进奥运决赛却再度屈居亚军的王皓放在封面作为致敬人物,强调“与冠军拥抱,他诠释体育精神”,这多少也是要给紧接后面一个版上的李永波看的吧:《“坏人”是个什么人,咱拭目以待》。

在这位功勋教练心里,恐怕现在有太多媒体都是落井下石的“坏人”吧。 宣布《李永波道歉了,还让大家注意坏人》的同时,《潇湘晨报》配发评论:“这是大家都已经习惯、并在预料之中的结果——一次体面、严肃且承诺严查到底的道歉。道歉之后,于洋、王晓理就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被悬于梁上了。重要的是,从上到下,我们都表达出了足够的正义感。”作者黄上润在嘲讽了“江湖还是这副嘴脸,利益还在幕后狞笑,忠奸荣辱一夜之间就换了姿势”后,表示愿意相信李永波劝诫之真诚,只不过话锋一转:“而正因为体育圈中存在的‘坏’,我们才如此迫切地想去奥运会上欣赏运动之美好,欣赏公平主义与契约精神的展现,而不是在万人擂破鼓之中,去找寻那轻而易举的正义感和安全感。”

您已阅读22%(1948字),剩余78%(683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