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

欧元区四大国格局转化

FT中文网专栏作家沈建光:与德国繁荣景象相对的是,包括法国在内其他经济体不容乐观;“法意西”保增长同盟已经形成,“默克齐”强硬组合已渐渐远去。

上周笔者在欧洲三国作了一轮路演,从香港出发,先后到访了伦敦、爱丁堡、巴黎、法兰克福,然后飞回上海。由于正值希腊大选与法国议会选举的关键时刻,关系到希腊能否留在欧元区与未来欧洲政策走向,一周的见闻感受以及与海外投资者的深入交流,使我更感到欧债问题的复杂性。

早在今年2月我曾有过一次欧美之行,所感已为发表在《沈时度势》专栏。当时我感到德国在推动欧洲进行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欧洲一直以来过度的劳动力市场保护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间接促成了高失业率;高福利引发多国大量财政赤字,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爆发;欧元区缺少财政联盟,使得即便欧元区债务严重程度不及美日,但却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当时各国都在努力推动多方位的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形成欧洲最终的一体化进程。

而这次欧洲之行的感觉是结构性调整之难及稳增长的重要性。以德国人的强硬态度来推进的改革,显然有些操之过急。在欧洲只有德国经济是一枝独秀,而其他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更为明显。在法兰克福,可以看到遍地的建筑工地,与我在上海感受到的欣欣向荣景象大为类似。更令人诧异的是,我居然看到夜间市中心的工地上也有工人在加班加点的劳作。

您已阅读23%(478字),剩余77%(159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