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

信用衍生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信用衍生品是摩根大通在上世纪90年代创造出的“智力结晶”,如今,摩根大通的亏损提醒人们,通过将对冲成本降至最低的做法充满危险性。

信用衍生品是摩根大通(JPMorgan)的高智商银行家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创造出的“智力结晶”。眼下,这家银行以及华尔街最具争议的一种产品正遭受着严格的审视。

在一项复杂的对冲策略让摩根大通吃尽苦头——给它造成了至少23亿美元的损失——之后,对交易新规忧心忡忡的衍生品市场参与者们担心,今后要想获得更加宽厚的待遇,难度变得更大了。

摩根大通此次出现亏损也提醒人们,通过将对冲成本降至最低、进而寻求更大利润的做法充满了危险性。尽管创造信用衍生品的目的是为了让贷款机构得以对冲借款人违约的风险,但近年来,围绕这一产品却多次出纰漏。

其中包括2005年美国汽车制造商失去“投资级”评级时,华尔街的交易账户受到的影响。2008年,又发生了美国国际集团(AIG)因向大型银行的抵押债券进行信用承保而出现巨额亏损一事,并最终促使美联储(Fed)对AIG展开纾困。

您已阅读22%(371字),剩余78%(135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