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

中国汇改为何难?

北京大学教授卢锋:过去20年,中国一直探索建立与开放大国利益一致的“真实而合理的汇率”;然而似乎未能彻底摆脱“过于胆怯的”浮动恐惧心态羁绊,汇改仍需攻坚。

以计划时期人民币汇率固定与高估体制为起点,中国汇改的基本任务是要建立受国际收支基本面条件和汇市供求基本关系决定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型两大阶段改革取向大相径庭:1994年之前是如何通过持续大幅贬值使早先高估汇率逼近大体均衡,晚近时期则是如何因应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要求容纳趋势性升值使汇率不至于过度偏离动态均衡。

两个阶段都伴随争议。目前第二阶段争议仍未完结。从2001年8月,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中国廉价的货币”署名文章算起,人民币升值争论已有十余年历史。以这一争论2002-2003年在国外扩大发酵并在中国引起热议为发端,距今也已有近十年时间。

其实起先争论涉及一些问题早已有结论。比如早先反对升值一个重要观点,是认为中国外汇储备不多,拒绝升值多积累储备挺好。随着2006年底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后相继过2万和3万亿美元,“储备不足论”早已销声匿迹。现在问题倒是,升值会定义性导致储备账面价值缩水,反转成为牵制汇改的因素之一。

又如从劳动市场角度看,世纪之交面临企业改制带来一次性超常下岗失业压力,推延升值有助于缓解这方面压力——这或许是最初质疑人民币升值的唯一较为合理考量。不过随着新世纪初年新一轮宏观景气增长展开,2004年沿海地区遭遇“民工荒”冲击,并转变为近年各地频频报道的“用工荒”现象,城市求人倍率显著上升。劳动市场朝供求偏紧方向趋势性转变,早就为人民币汇率直面升值要求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您已阅读24%(602字),剩余76%(188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