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

中国改革的新支点

中国媒体人陈季冰:最近一些中国领导人的表态及一些政治事件的解决模式,都营造出一种久违的革新氛围。当下亟需的是寻找到一个新支点,撬动整体变革。

古希腊哲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对于踯躅不前的中国改革事业来说,当前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支点。

中国国务院日前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对财税、金融、资源环境、文化、科教卫社会事业、行政、城乡发展、外经各项体制及综合配套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并确立了牵头和负责的相关部委。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它对铁路管理体制、国家机关公车等一年来民意聚焦的问题均做出了回答。

虽然看起来如此重要、宏观和面面俱到,但这其实只是国务院每年都要照例批转的一个常规性文件。若拿今年3月18日转发的这个《意见》同去年5月28日转发的《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相比,有心人一定会发现,除了抬头几乎一模一样外,两份《意见》开头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与结尾的总结要求在文字上亦大同小异;如果再回头审查过去五年里每一个《意见》的最终落实情况,我们多半会相当失望。这亦凸显出推动中国改革之难。

但今年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眼下正值邓小平南巡及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之际,近来民间要求加快改革步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中央高层也频繁反馈以热烈响应——我们看到,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新年以后在多个场合一再公开表达了推进经济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大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感。加之不久之前相继曝光的广东“乌坎事件”与重庆“王立军事件”及其解决模式、并由此折射出来的对“中国应该向何处去”的迥异思考和回答,都为国家的政治生活营造出一种久违了的活跃——甚至有些躁动——的鼎新革故氛围。许多开明人士也冀望能够一鼓作气,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将中国改革推入“第二春”。

然而,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的,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一项“摸着石头过河”的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并没有多少前人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简单概括:现在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同意,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几乎每一个领域内都存在大量制约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体制性障碍,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改革。但分歧在于:朝什么方向改?怎么改?改革的轻重缓急和先后秩序如何确定?……面对所有这些棘手问题,今天的中国社会早已不像30多年前那样能够轻易地取得共识。而关于这些问题的南辕北辙、甚至尖锐对立的答案和争论,足以使亟待推进的改革长久停留在原地踏步。

您已阅读21%(977字),剩余79%(357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