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两会

高官受访的“游戏规则”

中国媒体人马昌博:“两会”期间,地方高官对待记者采访是否“友善”,不是看性格,而是看时势。在有些年份,他们会集体低调,有些年则会相对放松。

中国的政治语境中,不能说错话有时比不能办错事还重要,因为前者往往是大庭广众之下,更没得回旋余地。因此,每年一度的“两会”盛宴中,省部级高官们到底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接受采访,恰是政治逻辑的直接体现。

“两会”期间高官受访,无外乎“围堵”和专访两个途径。对这些省部大员的“围堵”,往往只是获得几句话。有风向标作用的还是专访,不过这时这个地方高官是否“友善”,不是看性格,而是看时势。

地方高官会在某些年份选择集体低调,比如2007年“两会”。因为当年秋天就要举行中共十七大,所以公众眼中的政治明星基本上都未接受专访,或者只是在诸如《人民日报》和央视这样的主要党媒说几句。

当时,我曾试图约访一位如今已在中央任职的省委书记,但总难以达成。最后不得不在名片上写了一段话,塞到了这位省委书记房间的门缝里。后来省委办公厅的官员打来电话说,书记已经看到纸条,但是“确实繁忙”。

您已阅读22%(377字),剩余78%(132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