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如何重回“内平衡”?

澳新银行刘利刚:中国经济仍需要内部再平衡,并以此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中国结构性改革应该以内部改革作为基石,外部需求不振,事实上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改革的催化剂。

世界银行在中国两会前发布的《中国2030》报告,其时点的选择耐人寻味。在这份长达468页的报告中,世行表示,如果不推行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的“再平衡”,中国将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在若干年后出现经济的快速减速。

“再平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热点词语,相信在本届两会上,关于“再平衡”的讨论也将如火如荼。

这样的讨论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中国经济需要的是“内平衡”还是“外平衡”?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异乎寻常的高速发展,其中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被认为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事件。加入世贸组织大大降低了中国的主权风险,从而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成本,并由此推动了出口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外贸顺差的大幅增加。

到了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达到了GDP的7%,这让很多人开始相信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贸的推动。

这样的说法似乎很正确,但事实上,很多人忽视了此前政府在内部改革上所做出的重大改变。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和金融系统改革,并通过“裁退冗员”和“剥离资产”等方式,对整体经济结构进行了由上而下的清理,这些为整体经济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加入世贸组织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很大程度上来说,中国经济在过去10年的高速发展,是内部调整为基础,并与外部调整协调并进的过程。

在本轮经济“再平衡”中,笔者认为,中国经济需要的,也仍然是“内部再平衡”,并以此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

您已阅读22%(633字),剩余78%(230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