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

如何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

中国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高房价对城市“夹心层”冲击最大,而香港与新加坡经验存在不同局限。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首先需要具体细分。

住房“夹心层”现象与原因

“夹心层”(sandwich class)一词,原起源于香港和新加坡,近年来在中国大陆迅速流传,尤其在媒体盛行,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权威媒体。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很多政府官员发言和官方文件中也越来越频繁采纳“夹心层”的用语,尤其在住房政策方面上,如国务院领导、住建部部长、多位重要城市主政领导等。

中国《人民日报》2010年4月28日一篇题为“夹心层心态值得关注”的文章认为:“夹心层”通常是指处于不上不下境地的人群,但以住房、就业和收入等客观标准来界定的夹心层,还属于“客观夹心层”。还有一类人实际境遇不算艰难,但对改善自身处境信心不足,情绪低落,这类人称为“主观夹心层”。“主观夹心层”跟“客观夹心层”一样,都不是真正的社会弱势群体,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不少人甚至属于社会精英。但他们往往认为,自身处境不利的局面主要是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不当造成的,与自身能力、素质、努力关系不大。文章指出,“夹心层”心态有较强的扩散性和感染性,需要特别警惕。需要政府一方面努力改革和完善公共政策,让更多的人在社会流动中实现发展;另一方面,增进社会认同和对主流价值的认同,从而进一步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夹心层”往往是城市发展最为核心、最具活力的中坚力量之一,其对生活品质包括教育、住房、医疗等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满足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夹心层”问题主要体现在住房问题上。当前大陆大城市房价高企,远远超出普通居民购买力,“夹心层”受到的冲击最大,具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居民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从国际经验来看,“夹心层”与收入两极分化相伴相生。“夹心层”一词流行的地方都是贫富差距较大的地方。如香港的基尼系数为0.53,新加坡的基尼系数为0.48,都是属于世界上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社会呈现“哑铃型”或M型,中间阶级受压迫感强。收入分化本身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很难避免。中国同时应对“生产工业化”、“经济市场化”、“人口城市化”、“资源全球化”等四大挑战,收入分化更加突出,住房兼有消费和投资功能,成了矛盾载体。

您已阅读22%(891字),剩余78%(318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