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事钩沉

无纸交易中国后来居上

FT中文网专栏作家陆一: 1991年夏,上海“老八股”后第9只股票兴业房产发行。当时人民银行还准备按照老办法印刷股票,以实物券发行。尉文渊一听就急了。

1990年12月交易所成立后,股票交易采用的是实物券交收,交收时间规定是T+3,也就是今天成交、第三天你才能交收。

在交易所成立以后,交易空前活跃,街头上出现了倒卖股票的“黄牛”。当时,交易所设立了清算部,负责交易过户等事务。每天闭市后,人们带着大量实物股票来办转让过户手续。一开始,他们还是用手提箱装实物股票,后来发展到每天1万多笔交易,来办过户手续的投资者只能用麻袋装实物股票,工作人员天天忙到下半夜,给交易所的正常运转带来很大的压力。开业初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只有20多个席位处理交易(开业时只有25个会员单位),完全无法应对成千上万的上海投资者的要求,再加上交易系统和计名过户制度的阻碍,上海证交所那时完成一笔股票买卖最长要用半个多月。

插图1:1991年10月,上海市民为办理股票账号登记手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门前排起了长队。

尉文渊回忆起当年的状况:开业当天我就因病住院了,我出院后一上班,下面给我反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交收难:实物券交收每天过户,成了一大灾难。我们为了防止买空卖空,规定投资者必须拿到券才能卖,拿到钱才能买。你不给他钱没法买,不给他券没法卖,投资者吵得要死。所以,尽管规定T+3,实际做不到,T+13也做不到。因为那个实物搬来搬去,股票丢了、找不到了……各种状况都出现了。还好,当时仅仅是在上海本地交易,如果像现在这样异地交易怎么办?简直不可想象。第二个问题是,当时我们还搞涨跌停板限制,不让股票价格上涨过快。这样,场外交易即黑市就开始形成了。黑市一形成,完全突破了场内的价格,到了一发不可收的地步,场内50块,场外150块。这两个问题一冲,马上反映到了1991年3月份上海市召开的两会上,就有代表批评股市投机倒把,扰乱市场秩序。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想把交易所做成全球TOP10的雄心壮志,战战兢兢地就想着别出事,一出事市场就存在不下去了。全是那种政治上不能出问题的考虑,而不是说如何把业务发展好。

当时,尉文渊住在交易所,加班加点不回去,就天天没日没夜地在琢磨这个事。有一天早上,在那里刷牙的时候,他突然想到,好像信用卡不就是电子货币吗?那就不用拿现金就可以进行交易了吗?你的股票和钱数量都可以记录在里面,买进卖出,行不行?

当时的现实状况就是因为场外黑市交易的问题,逼着证交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场外黑市交易。在这个过程中间,证交所为了加强市场监管,采取了一条重要措施,就是没有经过交易所场内交易的股票,就不认可。在证券市场发展的早期柜台交易阶段,交易过程是以股票为凭证的,后来证交所成立以后就规定没有经过场内交易是不合法的,你就是拿了股票来,也不承认。只有具备交易所场内交易记录,可以给你办理过户。这样一来,股票这张实物凭证的用处就显得不像过去那样绝对必要,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场内交易的记录,有交易记录才给你过户,而不能过户你拿着股票实物券是没有用的。尉文渊当时就想,那这样的话,能不能在交易中间不再使用这个股票,而采用信用卡来记录和保存交易记录呢?想到这些,他就召集大家来开会研究。

您已阅读23%(1254字),剩余77%(421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