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骚乱

伦敦骚乱不仅是场闹剧

英国首相前顾问克鲁格:伦敦骚乱揭示了英国首都如今所面临的一些尖锐问题,它也说明:福利金代替不了亲情友情,“权利”并非“爱”的同义词。

上周日下午,一条短信在手机间传播,邀请“所有北部的兄弟们”,下午4点在恩菲尔德车站(Enfield station)集合。短信上说:“不管你来自哪里,蒙上脸来集合,我们一起搞破坏,看见什么抢什么。”一位社区领袖将短信转给了我,也转给了警方。

接下来在本周二,一系列自发性质的清扫团体在Twitter上组建起来,大家约定集结地点,并互相提醒“带上手套、麻袋、扫帚和刷子”。这就是英国社会在此次骚乱之后形成的局面。年轻人(“兄弟们”)把地盘之争放在一边,结成乌合之众;往日对“大社会”(Big Society)嗤之以鼻的中产阶级,忽然开始着手创建这样的社会。

人们很可能会认为这次骚乱只是一场闹剧。(Twitter上发表于周一晚上的一条热帖是这么写的:“Primrose Hill书店安然无恙,不过我确实听到法式蛋糕店外有两个足疗师发出啧啧的不满之声。”)。但稍微深挖一下,我们就会意识到,这类骚乱揭示出伦敦今日面临的一些尖锐问题。首先,这场骚乱说明,你不可能仅靠爱心和政府开支换来社会安宁。老左翼的领袖人物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和波莉•汤因比(Polly Toynbee)一直将骚乱归咎于“减支”,可严格意义上说,减支还没开始呢。我负责的社会项目中那些年轻人,打生下来就一直接受“青年工作”(youth work)计划的帮助;在过去的几个晚上,他们中每一个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肯定都跑出去围观或直接参与了骚乱。如果你是他们,你难道不会吗?

您已阅读29%(630字),剩余71%(157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