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

媒体札记:“达芬奇的眼泪”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达芬奇公司销售的天价家具被披露为“冒牌洋家具”后,总经理潘庄秀华在新闻发布会上声泪俱下,但却难以博得消费者的同情。

(2011年7月14日)

腾讯新闻首页要闻区今日连荐四条中共中央机关报评论,分别是:《9成中央部门未公布三公经费,党报呼吁扩大公开》;《人民日报:拿出壮士断腕勇气 突破利益“雷区”》;《京沪高铁4天内发生3起故障,人民日报呼吁铁路改革》;《党报发文谈北京物价超过纽约说法:物价确实高了点》。

通过“达芬奇家具事件”,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在揭发消费骗局方面的威力再次显现。

周日,这档名牌曝光节目发出报道,称“达芬奇公司销售的天价家具,并不像宣称的那样是100%意大利生产的,而是在东莞的一些家具公司加工的;所使用的原料也不是什么意大利名贵木材白杨荆棘根,而是高分子树脂材料、大芯板和密度板。”

这家以销售天价家具闻名的商家次日上午即通过微博声明否认指控,怎奈各路媒体已经跟随央视报道,与工商部门携手登门。

《东莞时报》周一把整个头版送给“达芬奇”,放上一幅表现家具在本地生产后被运往意大利再运回充当“洋货”的流程图。而根据上海媒体报道,当地工商部门当天出动近70人的执法队伍,对上海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展示厅以及仓库进行紧急检查,并当场查获部分涉嫌伪造产地的家具产品。与此同时,广州、成都、北京的记者们也已采访执法人员、顾客代表和同行厂商,由他们讲述“冒牌洋家具”之罪,财经报纸开始探讨这家正处于上市辅导期的企业会否遭遇变故。

《新京报》刊发马光远的评论,感叹这种起个“洋名字”就可以坑害消费者多年的行为在中国市场前赴后继,更以当年冒充德国原产的“欧典地板”依然销售为例,来点题《为什么“达芬奇”们从来不孤单》。《南方都市报》由马红漫在专栏中通过“达芬奇密码”来警醒中国企业要重建商业道德。《生活新报》评论则强调“‘假洋鬼子’不能总靠媒体监督”。腾讯今日话题栏目更是举一反三,讲述中国人生活中无论衣食住行处处与“假洋货”为伴的现实,所举例子从味千拉面到杰士邦安全套,再到朗逸凯越汽车。

您已阅读22%(789字),剩余78%(283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