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两会

中国国企政策是政治需要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白鹤鸣:今年中国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有进有退”,这并非新词。但学习政府报告,不仅要关注政府说了什么,还要关注政府没说什么。

今年中国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有进有退”,其实不是个新词,1997年的“十五大”已经用了这个词来阐述政府对国有经济的政策。由于十五大之后政府一直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出台新的提法,可以说它是长期的既定政策,延伸到“十二五”也没什么特别的。不过,在中国学习政府精神,不仅要关注政府说了什么,还要关注政府没说什么。97年已经有网络了,我在网上找了一下十几年来的记录,发现“有进有退”在02年之前出现的次数比较多,之后随着本届政府(在中国,真正的“届”一般是十年)的成立,这个词就淡出了官方的视野,只在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过一次。可以看出,主张“和谐”的本届政府并不太强调“进”“退”这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而是以自己的理解协调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于,这种理解方式并不能使“进”和“退”这两个概念就此消失,“国进民退”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作为一家民企的员工,我认为民企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容抹杀。两年前,我在喀什见过一家生产天然色素的企业,他们从河北某县的一家即将破产的小厂起家,十年时间就从零做成了世界第一,而且核心技术全是自己开发的。这家企业的10个分公司已经成为南疆多个县的经济支柱,吸纳了当地维族居民中最具活力和素质的劳动者,被他们挤垮的印度安德拉邦色素产区却成了毛派游击队的根据地。后来这家企业收购了印度的老对手,毛派也随之减少了活动。这次的参观对我触动很大,之前也看过不少盗版的管理学图书,但到了新疆才知道,真正创业中的艰辛和辉煌绝非那些文艺腔的“案例”所能讲述,只有《鲁滨逊漂流记》和《悲惨世界》第五卷里才能看到真正的创业者形象。这家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例,在中国典型的“县域经济”模式下,每个县都有作为经济核心的民营企业,地市级(大连青岛这样的计划单列市除外)以下的地方政府早已放弃了盈利性质的国企,现在的国进民退与基层无关。

您已阅读20%(777字),剩余80%(307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