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事

从开罗到亚历山大城(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遍布开罗街头的咖啡馆,在很多时候比清真寺的星月塔尖更能代表开罗精神。它是开罗人休息、发呆、谈论信仰与国家,忘记个人孤独的地方。

倘若你在一个晴朗、无风、冬日的星期五到来,开罗是一座迷人的城市。空气里没有从沙漠卷来的沙土,马路上的滚滚车流消失了,带走了此起彼伏的鸣笛声和引擎声,你可以轻松地从一个地点赶往另一个地点,或是仅仅坐在路旁破旧、无门的咖啡馆里发呆,看着稀疏的人群从眼前缓缓走过。人们都钻进了雄伟或平庸的清真寺,坐在临时布道堂里听人演讲,或仅仅在家里睡觉。阿拉伯世界的星期五,是基督教世界的星期天,要献给真主与祈祷。

那还是2010年年初,我在开罗已经五天了,已经习惯了清真寺高音喇叭传出的颂经声,像是哀婉的音乐。几天后我才知道,这乐曲式的声音还有特定意思。“真主安拉,我只信一个真主,默罕穆德是真主的使者,让我们祈祷吧”——卢克索的一个青年即兴给我翻译。日出、正午、下午三点、日落、夜晚,一天五次,全城瞬间变成一座无边无际的清真寺,所有的建筑、车流、行人、动物、小摊上的水果,都笼罩在哀伤的祈祷声中。

六年前,我在以色列第一次听到这种声音,是在老城贝瑟冷,一座似乎即将被遗弃的城市,基督教徒眼中的圣城,据说耶稣就出生于此。到处是人去楼空的住宅,路上行人稀少,很少脸上带着欢乐。傍晚时分,我游兴寥寥,突然之间响起了这声音,如泣如诉,像是这荒漠之上的落日哀悼——繁华沦为荒芜,欢乐转为寂静,一切都将终结,一切也因此永生。那次以色列之行,是为了阿拉法特即将到来的死亡。似乎全世界的记者都涌到了巴勒斯坦狭小的、只算得上耶路撒冷附属的首都拉马拉,等待这个传奇人物的谢幕。我们像是携带了照相机、会打字的秃鹫,焦急地等待着死亡。而贝瑟冷清真寺传来的祈祷声,比忙碌的拉马拉,让我更清晰地感受到死亡的气息和诱惑。

您已阅读21%(685字),剩余79%(257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