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边缘

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格式化了的作者观点,总让人怀疑是假的。为什么那么多读者在大陆看到一本台湾作者的好书,就下意识怀疑被阉割了呢?

在我看来,中国大陆去年被低估的两本传记中,一本是《我和父亲季羡林》,另一本引进台版书《巨流河》虽然被列入榜单,但却因被“静悄悄删改”了许多而少了几分成色。

按理说,有公正心的评委们都应该注意到《我和父亲季羡林》的价值,也确有几个书榜初评还用它点缀了一下。知情人称,对季承先生这本书的打压出自高层。想象得出的理由无非是,它戳穿了又一个大师神话,还原了有缺陷的季羡林的人生图景。这当然不合舆论控制者的口味,点到为止的“封杀”已经算网开一面了。更重要的或许是,大众也不买季承的账——他们不愿意接受平平常常的伟人,因为那太不传奇,太缺少仰望的高度。仔细想想,“仰望”这种姿态似乎是从小就有的,对课本上的每一个铅字,老师都教会我们匍匐。在很长一段时间,那些被国家钦定的字词,仍然对我们发出强硬的指令。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真性情人,在精研学问之外,也有一点点虚荣心,甚至不乏随波逐流的机巧。但被传媒数道脂粉数道柔光处理之后,不免高大完美起来,一些各有所图的鼓舌者,言之凿凿地编排出一串又一串佳话、轶事,他们以为如此便可以封闭通向真实的道路。令他们花容失色的是,季承先生拿出了自己用心写的文字。《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因为爱而显得残酷,便给某些人留下了恶意发挥的余地。

您已阅读20%(523字),剩余80%(206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