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RC朗润经济评论

中国经济短期内仍靠外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余淼杰:“中国经济应当尽快从以出口拉动转向以内需驱动”的这种想法“看上去很美”,但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围绕中国经济转型的讨论中,一种声音已经成为主流,即中国经济应当尽快从以出口驱动,转向以内需驱动。这种想法“看上去很美”,但实现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在我看来,短期内不大。

从历史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基本有三条道路:一是以进口替代政策为导向;二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导向;三是以出口为导向。哪一条路适合中国呢?基于目前的国情,我认为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仍要靠外需,在长期看,则应坚持走一条新的、第四条道路:坚持贸易为导向——在坚持出口的同时强调进口——和坚持对外开放,以贸易带动经济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对前三种战略模式作个简单的国际比较。

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从保护本国企业的角度出发,通常是对进口品征收高关税。这一战略形式在六、七十年代非常流行,其经济学上的理论支持可以上溯到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学说。很多发展中国家,如秘鲁、巴基斯坦、土耳其都采取过这种发展模式,但结果差强人意。相比之下,以东亚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从六、七十年代起,基于本国的资源要素禀赋,坚持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采取出口导向的战略模式,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我国此前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基本上也可以总结为遵循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模式。

您已阅读20%(528字),剩余80%(208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