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抑制通货膨胀还要靠调结构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王泽基、解青:除了传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中国政府还应该完善CPI指数统计方法,改革社会保障系统,让老百姓扩大消费,通过内部消化因汇率上升对出口带来的影响。

前两天看到一篇新闻报道,上海市民抱怨豆浆涨价40%,一袋涨了三毛钱。如果该市民每天早上都喝一袋豆浆,按一个月30天算,大概多花9块钱。如果单单是豆浆涨价,还可以改喝牛奶,影响不大,但是从中国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涨价是“遍地开花”。2010年10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31个的监测食品中,80%的品种都较9月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每个月早点多花9块钱,午饭晚饭各多花20块钱,零食加餐再算上,每个月正常吃饭每个人就多花100多,一家三口就是300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压力陡增,抱怨激增可以理解。

分群体CPI指数,解决问题有的放矢

食品价格上涨对于收入中低家庭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小,因为这些家庭的家庭消费中食品所占比例很高。但是在谈通货膨胀的时候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CPI指数的高低对于不同收支范围与幅度的群体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于每个月不靠工资“吃饭”的“有产阶级”来说,目前的CPI指数的涨幅对于他们生活质量影响并不大,对有资产投资的富人来说,通货膨胀甚至还是好事情。

您已阅读30%(436字),剩余70%(103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