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江湖

两个日本的角力

FT中文网专栏作家程苓峰:被乔布斯和三星们逼到墙角的日本电子业,正在老树发新芽。两个日本同样勃勃,商界和社会的文化、传统、规则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并进行强力的改变。

十一期间在日本游亚洲最大的消费电子展CEATEC。没进馆之前,看地图就被震了。这张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响当当的名字:

Panasonic。Toshiba。Sony。Hitachi。Fujitsu。Mitsubishi。Sharp。Pioneer。Sanyo。JVC。Cannon。Ricoh。ALPS。ROHM。TDK。KYOCERA。SMK…… 翻译一下:松下、东芝、索尼、日立、富士、三菱、夏普、先锋、三洋、佳能、理光、京瓷、村田……

这一长串名字所说明的是:一个产业的兴起,不是靠一两个英雄,而是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合适的事情的是一大群人。电子业之所以成为日本最强大的支柱产业,在过去几十年横扫全球,原因是一个从基础的材料研究、到前端的元器件生产、再到后端消费品的生态体系的建立,原因是从人才到政策的整体协作和良性的竞争。土壤丰厚,必有参天大树。

脑袋里紧挨着冒出来的下一个念头是:乔布斯不是神。

不少人心中,都把乔布斯当神看的。这个两次在绝症边缘活过来的英俊老头,擅长于通过一个产品颠覆掉一个产业。不过当在CEATEC展馆里看到密密麻麻的日本电子企业时,我意识到,之前的那个印象是错觉。即:如没有一个厚实的土壤,一个人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在一个国家里建立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级公司的。

若没有Toshiba和Panasonic这些对手,Sony能成就吗?

若没有中兴这个对手,没有中国诺大的电信市场以及诸多灰色地带,华为能成就吗?

若没有阿里巴巴、百度、盛大,腾讯能成就吗?

看乔布斯,需要站更远一点。

若没有早先与微软和IBM竞争的落败教训,没有后来在好莱坞搞数码动画的逆势积累,没有蓬勃的美国互联网产业的另类启发,没有KPCB的John Dorr和甲骨文的Larry Ellison这些硅谷道友的密室过招,换言之,若没有美国IT、风投、和互联网业几十年积淀的创意、文化、人才的孕育,乔布斯和他的iPod/AppStore/iPhone能成就吗?

站在CEATEC展馆门口,我的回答是:no way。

不过乔布斯只是一个引子。它的作用,还是要引导我们回到那个讨论的主体:日本。不要忘了正在发生的事实,就是这个美国人和他所代表的背后的力量,就要把曾经主宰全球消费电子业的日本拖下水了。

iPod灭了Walkman。iPhone之后,日本人就和欧洲人结盟抵御进攻,比如SonyEricsson。习惯用iPhone照相的时尚年轻人,不再需要一个单独的Cannon。AppStore把手机变成了游戏机,啃的是PS和大名鼎鼎Nintendo的饭碗。现在AppleTV也要来了,瞄准了日本电子业的最后一块堡垒:电视。其实不止乔布斯,三星也崛起,据说这一家韩国公司的利润比日本9大消费电子巨头之和还多。

您已阅读24%(1133字),剩余76%(358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