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加息背后的货币专制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陈宁远:货币政策自有其不能逾越的边界,即使在它是主角的经济领域,也只能是一个守夜人。又何必苛求央行想出有万能效果的货币政策呢?

中国央行并未在国庆假期间加息。但是否加息的争论还将持续,尤其9月CPI等宏观经济指标即将接踵而来,就宏观数据而表现自己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到时岂能不热闹?

但热闹归热闹,要冷眼一瞧,加息之争其实就两派,一是同意加息及其衍生;二是不同意加息及其衍生。所谓同意及其衍生的判断,无非是对央行加息进行时机最好、次好、加息的方式该如此似彼此的判断。这一派极端者甚至上纲上线说到,此刻央行若不加息,就是民族罪人和美国跟屁虫之类(因为美国一直宣称不加息)。这一派的利器是通货膨胀威胁民生论,尤其是那些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手段管理住房价的人,更喜欢如此发飙。

而不同意加息派貌似谨慎,认为经济仍然不明朗,结构调整没有根本完成,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机率尚大,此刻加息会断送刚刚“温暖”一些的经济。但他们的立论往往不够清晰、犹犹豫豫,缺乏反对通货膨胀的道德高度,在加息之争中口舌上好像暂处下风。不过央行没有加息的举动,似乎给了这些人以来自庙堂之高的肯定。至少长假前的争论,他们做到了是央行肚子里的蛔虫,猜出了央行不加息,结果还真的就不加了。

但这两派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以数据虚拟出的事实为准绳,两派想着自己才能做央行肚子里蛔虫的时候——已经满不在乎地承认了一个前题:那就是加息,或者说央行的货币工具,至少隐含着是一种很有效果的、良好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

两派以此为公理,很认真地认为货币政策按照他们思路下的相关手段施展开来,宏观经济就会有直接的反应,误差范围也都在各自的分析计量之中。他们预设了这个真理,就把复杂的经济运行中一切波动和趋势,都看成是央行管理货币下的结果。这些人嘴上故意不说,心里不知想没想过货币政策的可靠性,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家各自在吆五喝六之中,把经济运行看成是M的骰子摇一摇、晃一晃,天下经济大势就此均衡了。

您已阅读25%(748字),剩余75%(219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