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

中国利率市场化拖不得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徐以升:无论是从维护银行业利差,保持银行业服务对实体经济的激励,还是从实际负利率对储户利益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都不该被拖延。

近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演讲中再度指出,“中央银行保持对利差的适当管理,将有利于调节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周小川指出,危机之后一些欧美国家抱怨本国金融机构在经济复苏期间出力不够,这凸显中央银行应该给金融机构提供正向激励体系的必要性。

这一演讲承接了他在2009年11月20日的演讲。周小川当时就指出,从这次危机来看,利率过低会影响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并导致银行选择发展其他非信贷业务,利差还得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发展中国家在利差方面应保持一定的水平,因为利差过小会影响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获取利润的动力,会影响银行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

易纲的思考

2009年12月,现任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先生出版论文集《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在书中,易纲说,“我笃信市场经济,坚信市场经济能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但近来我变得有些保守,对于中国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没有想清楚。”

书中详细开列了易纲的“困惑”。他指出,推动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会产生银行业之间的竞争,而如果竞争失败,退出机制的约束又是否存在呢?易纲认为,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利率完全市场化和国家对大银行的控股、存款保险以及国家注资银行等是有矛盾的。产权清晰和所有制多元化、打破垄断、有序退出、预算硬约束是利率市场化深层次上的必要条件。

此外,易纲还指出,发展中国家由金融抑制向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金融约束”阶段,也就是用政府“有形的手”为金融业发展一个涵养期,通过价格和市场准入管制,培育微观机构竞争力。在一定时期内维持适度的贷款存款利差,可以为提高金融业竞争力赢得时间。

可以说,以上周小川先生和易纲先生的思考,代表了危机之后中国央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新思考,那就是搁置利率市场化,继续“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利率管制,维持中国银行业的垄断利润。这可以总结为是危机给中国央行的“经验和教训”。

两位中国央行掌舵人为利率管制辩护的逻辑,是成立的么?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维持利差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在笔者看来,是对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金融体系的误读。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维护银行业利差,保持对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涵养,还是从实际负利率对储户利益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是当下就应该做的事。

诊错病、开错方

一个简单的数据,就可以对此进行反证。

的确,虽然美联储启动了史上规模最大的“货币创造”,充裕了市场流动性,但美国银行体系并没有将此转化成“信用创造”,实体经济信贷规模的确在持续萎缩。美国占信贷总量超过40%的居民房屋抵押贷款,已经从2008年至今持续8个季度萎缩;居民消费信贷至今已经连续7个季度下滑;工商业信贷规模已经比峰值减少了25%;小企业信贷总量已经连续6个季度下滑……

这是由于利差水平不足引起的么?是由于零利率、存款成本低廉,银行没有动力去发放信贷么?

完全不是。实际上恰恰相反,美联储创造的接近零利率的水平,大幅放大了美国银行业整体利差水平。根据统计,在新世纪,美国银行业整体利差水平在1.5%左右,2006年时依然不足2%。但危机之后利差水平持续攀升,2008年第四季度至今已经连续维持了多个季度在3%及以上的水平。

您已阅读22%(1348字),剩余78%(481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