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

应对经济危机的四大误区

北京市国资委专职监事汤英牛:盲目信奉市场竞争,保守自由放任主义,救不了今天的资本主义;但转而去搞传统的社会主义,也解决不了经济危机,更救不了今天的资本主义。

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基本告一段落,世界总体进入了治理危机阶段,即进入消除危机负面影响、避免“二次探底”和努力彻底根除经济危机的阶段。但在应对危机方面,人们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

理念误区

在认识理念上的误区:把政府注资企业、收购接管企业当作国有化,把国家干预、政府救市看成搞社会主义或是用社会主义救资本主义。

美国政府2008年开始大规模救市,注资收购或接管房利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和花旗银行等。有人认为这是国有化,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甚至有美国学者和舆论媒体将布什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的“大手笔”等视为或称为“美国大步迈向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给政府救市戴上“社会主义”帽子,有关“姓社姓资”的争论也热闹起来;更有一些国家民众认为这是用社会主义救资本主义;等等。

这些误区的实质是从价值观或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站在两个极端上,要么信奉政府为“守夜人”的理念,极力否定国家干预,反对政府救市;要么迷信政府的“全能性”和“传统计划经济”,一味肯定政府救市,希望临时应急性的国家干预措施常态化、机制化。

所谓“某某化”,是指事物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体现着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一种总体规模性、长期持续性的变动趋势和进展潮流。而在应对危机中,政府注资企业,接管企业或收购企业证券资产等,从范围上讲,只是有选择地接管部分企业或收购企业部分股份,不存在一种大规模全局性的扩张潮流;从时间上说,只是暂时接管企业或收购企业股份,不会形成一种长期持续性的趋势。因此,这只是一种非常时期的短期应急办法、权宜手段,是将部分企业或企业部分证券资产暂时收归国有。

把这种暂时权宜性的收归国有当作规模趋势性的国有化,不过是夸大其词,意含国家干预过度不当,实质是反对政府救市,任由危机蔓延恶化,或是在危机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或是言过其实,片面张扬政府救市的正确有效性,忽略抹杀在应治危机中治标与治本两阶段之间所存在的重大差异,不知变通调整,希望使国家干预常态化、机制化,进而形成更大难题,留下更大隐患。

其次,把国家干预、所谓的国有化等同于搞社会主义,看成用社会主义救资本主义。这不是盲目崇奉市场信条和单一私有制经济等自由放任主义的僵化思维观点,就是囿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模式)的狭隘片面看法。它仿佛是在为姓“社”姓“资”定调划界,把政府救市、临时收归国有等措施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而加以批判否定,无视自由放任及其理论价值观的现实弊端而顽固坚守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又好像是在提起人们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注意及其作用价值的重视,实为传统公有制、计划经济辩护,是自欺欺人。

您已阅读22%(1086字),剩余78%(375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