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

任志强、潘石屹议中国房市新政

任志强、潘石屹在周四一次午餐会上,讨论了中国最新一轮楼市调控给房价和地产商带来的影响。两位都认为房价年底前将会下跌,但对中长期走势则持不同意见。

最具话语权的两位中国地产界人士——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周四的一次午餐会上,对中国政府最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给房价和房地产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组织这次午餐会的“2005委员会”授权FT中文网发布这次讨论的全文。

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将任志强和潘石屹的主要观点总结于下。讨论全文源自现场速记稿,未经任志强与潘石屹审核。

任志强的主要观点:

- 我认为今年中国一些城市房价会跌。一线城市降价10%至15%,大部分城市平均降幅7%,到10月份可能会出现反弹。

- 如果未来几个月房价下跌过快,政府可能会有新的(救市)动作,否则地方财政受不了。

- 开发商不会先死。开发商现在还有13000亿的现金,通常一万亿能维持一年。最多不开工。

- 中国不会出物业税,因为举手表决的人不会同意。另外,中国人只拥有房产70年的使用权,物业税针对的是土地的增值部分,而我们的70年是贬值过程,到后来20年时,没有办法计算。最后,我们没有相应的法律和足够的人才来做评估。

- 从经济学上说,(楼市调控)政策是糟糕的政策,没有可取之处,从改革的角度来看是倒退。这个政策最主要错在老想帮买不起房的人买房。

潘石屹的主要观点:

- 中国的市场处在大的泡沫中间,土地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比房子贵,就是面粉比面包贵。

- (与任志强认为开发商手头资金宽裕不同)我觉得开发商的资金很紧张,这轮调控让很多开发商手中的活钱变成了死钱。从这点来看,房价要跌。

- 上海和北京的房租回报率非常低,只有1%,全球平均水平是7%到8%。在这种泡沫情况下,房价能够一直维持不现实。

- 我觉得物业税应该出,但去年做人大代表的时候写了一个提案,要征求别人的意见,没有一个人给我签字。

现场讨论速记全文:

主持人:各位学长,各位朋友,欢迎来参加商界名家午餐会。这次我们又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潘石屹、任志强。大家都知道,今年年初咱们中国的房地产业经过了非常波澜壮阔的一段时间,年初的政策和现在的政策确实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大家对于今后房地产市场的看法也进入了一段比较迷惑的状态。所以今天我们也有幸再次请到了潘石屹、任志强两位房地产业的领袖。所以我们大家欢迎二位上台。由你们二位先花几分钟的时间跟大家讲观点,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

任志强:7月份我们看到很多地区的销售是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价格下降,这种下降幅度会带来销售的回升。成都、重庆、上海比较普遍,会吸引大量的销售客户。平均下来以后,一个城市平均降价7%到8%,这个市场就开始回升。08年的一个问题是,大家都不买房子,国内、国外都不好,国外不好是因为金融危机,国内不好是因为国内GDP持续下降,大量的民工失业,所以内外都不好。因此它是一个全面下降的趋势。10年和08年完全不同,我们10年应该说国外的形势不是太差,起码是从负增长到正增长,增长不多,还是缓和了。第二是国内的经济形势很好,都是一个高增长。今年还是维持在9%左右的GDP增长幅度,有的地区17%、18%的高速增长,有40多个城市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接近20%的增长,所以这些地区大量买房子。 因此今年和08年最大的差别,08年都不行,今年是一半红、一半绿,一半城市价格下降,一半城市价格上升,所以出现了两极分化,和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不一样有很大关系。

任志强:原来的二、三线城市,很多城市价格在涨,虽然有坡度,但是还是涨的算多数。一、二线里头或者是重点城市里头大部分下降,一种是开发商开始降,主要体现在新盘推出价格的下降。08年有很多开发商亏了,那么今年大家学乖了,我那个老盘老楼不管了,但是很多把新盘的价格给降下来了。也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开发商有一些现金流不足的,保持业绩,自己调了,销售很快就上来了。第二类是政府控制,目前各地政府在控制一些房子,高价房子不让卖,北京有一些楼盘就是政府官员知道你开盘前一天告诉你,还得降,这样我们就向中央好交代了。确实很多城市都有这种情况,因为国十条新加的规定,预售之前要报价位。结果出现一个情况,房子在一天、两天内卖完。政府的预期比老百姓预期低,如果说政府定的这个价以后,还没有卖完,说明老百姓的预期更低。北京朝阳,这个房子一万三千多,一天卖了12亿,房子卖光了,政府定价的时候低了,所以要涨1000块钱,最多两天卖光了,政府认为这个价位合理,老百姓会买。两种因素的情况下,6月份下降0.1%,7月份持平,我们通常检测的70个城市,可能有10个城市降了,有20个城市降了,就平衡了,最后得出来的指数就出现归零,所以每个城市的趋势不一样,有的城市感觉要涨,有的感觉要降。

您已阅读23%(1878字),剩余77%(618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