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

分析:中国私募基金迎来春天?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陈宁远:经过5年多的发展,尤其是经过2007年和2008年的牛熊交替,中国的阳光私募市场在2009年迅速壮大。

近日有多家机构和媒体纷纷发表了2009年度阳光私募证券基金的研究报告和业绩排行,虽然阳光私募的总体规模尚小(据私募排排网统计,中国各类私募证券基金总规模虽然达1.1万亿左右,但通过信托公司成为较少法律瑕疵的私募证券基金规模不过400亿),但还是引起了高度关注。

理由很简单,因为私募证券基金无论中外,从来都是市场上最活跃、最敏感的资金。在中国私募得到高度关注,更重要的理由还因为中国至今未有充分的法律框架,可以保证私募正常运行。而在制度的瓶颈下运作,带着镣铐跳舞的中国私募投资管理者,不仅要有跑赢市场的能力,还要有足够的机智在制度的空白处生存,它们因此比公募基金在某种程度上更吸引眼球,合情合理。

中国私募借助信托公司平台正式浮出水面,被叫做阳光私募的时间很短。最早可以追逐到2003年底,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推出的以开放式基金为投资标的第一个“蓝宝石”系列信托计划。这是如今被市场普遍称为“上海模式”的结构化阳光私募的前身。采取“优先/一般”的法律结构,将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进行组合。

但严格地说结构化阳光私募,还不是彻底的私募证券基金的投资运行。这种“优先/一般”的法律结构,虽然避免了诸如投资人(优先受益人)和投资管理人(一般受益人)之间缺少必要防火墙的法律漏洞,但这种投资管理人(一般受益人)追求的杠杆效应,结构化信托的阳光私募基金,更像是追求高风险的投资管理人(一般受益人),向追求固定收益的投资人(优先受益人)的融资。说白了,就是通过信托公司平台,借钱放大做股票。

您已阅读29%(638字),剩余71%(159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