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关于“国进民退”和“中国模式”的讨论缺少不同的声音

读者johnnyyu认为:近段关于“国进民退”和“中国模式”的文章基本观点相近,缺少不同的声音,其效果与体制内媒体的“宣传”类似,这本身就值得探讨。

尊敬的编辑先生:

近段时间,FT中文网组织了一批关于“国进民退”和“中国模式”的文章,显然,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是有意义的。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基本观点相近,缺少不同的声音,没有形成讨论,同义反复,其效果与体制内媒体的“宣传”类似,这种情况本身就非常值得探讨。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当然与FT中文网编辑们的视野和圈子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撰稿者有两个根本的缺陷:其一,其论述的参照系是以100年以前业主自营式或古典经济中总结出来的经济学教科书,而不是100年以来现代经济发展的科学总结。其二,他们都是远离中国经济实践,又缺少专业知识,对某个专门领域没有真正深入研究的人。一句话,他们是教科书“本本”的研究者,而不是经济实践的研究者。近期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张维迎教授关于外汇储备用途的发言,那是个金融界尽人皆知的常识,张教授由于一窍不通闹了大笑话,从此知道谨言慎行了。

黄亚生教授是令人尊敬的经济学家,他一直是所谓中国模式分配不公的直言不讳的批评者,同时他的思想也容纳了变通,但黄教授的研究和他这次“国进民退将恶化中国收入分配”的采访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大降低了他观点的分量。

例如,黄教授关于分配不公所采用的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其主要置疑是民营企业薪酬数据没有收入,大大降低了其批评的分量。先不要说统计局关于收入增长的数据是否真实(零点公司对此有近期报告),一个关键数据是30年来核心物价的通货膨胀率,统计局没有数据,黄教授也沒有数据;还应该引进一个关键概念,即“现实可支配收入”,住房、医疗、教育、失业养老这4大基本需求需要建立一个系数纳入其中。还有其他一些数据和概念。经此调整,30年来最大人群的“现实可支配收入”很可能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这就产生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30年改革成果哪里去了?这也有一系列的数据问题。这些数据所反映的,比我们能感觉到的,比黄教授所指出的,当然也比官方统计的要严重的多。

您已阅读29%(806字),剩余71%(192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