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边缘

并不美妙的“创意资本化”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融合,激发业内大佬的美好憧憬。但在造就一批码字英雄外,它会对文化积淀有什么助益?

每一个偶像后面都有不止一个追逐者,对中国出版界而言更是如此。能被纳入出版内容考虑的人物,屈指可数。具有超强实力与影响力的名人,能干的自己拉起了山头,懒一点的也都有了自己的经纪人。在资源稀缺的今天,他们已经具备定价能力。

出版改制促成一个转变,追求利润的出版社,需要从市场上抢夺内容制造商。原来有求于出版社的策划人和作家,小鬼成老爷,在编辑老爷面前有了倨傲起来的底气。

中国畅销作家和策划人队伍,总数不足百余人。对他们的争夺,骤然间白热化起来。签约“包养”买断数年作品使用权的手法已经显得老套了,更有诱惑力的招儿问世了。民营书业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一则招贤广告今日格外引人注目。按照该公告的说法,优秀的写作者和策划人,可以入股成为法定股东,一起分享资本市场收益。具体做法是,签约作者和策划人除了享有极富竞争力的稿酬(报酬)之外,还可根据累计贡献率认购原始股权。“千万、亿万身价不再是梦想,而在于您的一念之间。”这毫无疑问算得上搅局之举。

该公司搅局的资本在于,他们拥有十年渠道运营经验,在国营书店和党政系统占有先发优势。其所发行的时政图书和高端读物,成为机关团购的宠儿,他们从主攻官员用书那里获得了不菲收益。该公司毫不掩饰自己搅局的目的是冲刺资本市场,成为“民营书业第一股”,在进入上市辅导期之际,他们高调推出此举。写作写成富翁并不鲜见,但写作写成股东却从未有过,“稿费+股票”的激励方式,确属创新之计。已经有专家将其称之为“中国出版界的一项制度创新”。

原创能力欠缺,策划缺位,使中国出版界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即使在法兰克福书展的中国主场,陈列的庞杂出版物,依旧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从最能体现价值观输出的版权交易上,就可以看到,中国仍旧是文化弱国。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畅销书游戏,粗糙低俗一锅炒,作者版权两暧昧。价值观混乱,鲜见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致之作。做图书生意的目的在于敛财,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前景,激发起业内大佬的美好憧憬。靠“创意”追求财富与名声的“中国梦”,似乎不再是空中楼阁。

您已阅读26%(848字),剩余74%(239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