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海南:20年轮回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苏琦:海南一路踉跄前行的轨迹,表明所谓“中国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概念、资本和产业的“完美”结合。

近来,关于中国国务院即将批复《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的消息骤然升温。

所谓国际旅游岛,按照其“始作俑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的说法,就是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

有关消息称,在批复《纲要》之后,中国中央政府将在投资项目资金安排、财政和相关政策方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给予支持,以加快这一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等方面重大创新试验的进程。

所谓“重大创新试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根据《纲要》,海南将从生态、文化、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和文娱8个方面进行国际化改造。据消息灵通人士指出,一旦《纲要》获得批复,海南方面将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的免签范围,并延长免签,为游客进出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自由;建免税商店,将国际航班延伸到海南;并在旅游产业的主要领域,全面开放市场,率先实行入世承诺等等。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的改革和开放为什么会令海南如此心动不已呢?

答案当然在旅游之外。按照海南高层近年来的设想,海南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自由贸易区,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通过国际旅游岛战略让海南在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方面能够获得一些类似自由港的特殊政策,必将起到全面促进和加快海南发展的效果。

从当年希望借助一步到位的“特别关税区”来实现一飞冲天的雄心,到现在通过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来迂回推进“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海南20年的轮回令人心生嗟叹。

1988年,面对一片沸腾的海南,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清醒地指出:“1988年来的外地人所面对的海南是一个落后的边陲社会,他们的宏伟目标在建省早期能否实现,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

当年才30多岁的迟福林,很快便强烈感受到了“主客观条件”是如何的不成熟。20年前,迟福林调任海南,是第一个到海南报到的由中央下派的厅局级干部,曾任海南省委首任政策研究室、省体制改革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亲历了海南20年来许多重要历史事件。

“1988年,海南提出特别关税区的设想后,我随海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许世杰出国和国外的银行谈合作,很多的金融财团都表示要进来。泰国的盘谷银行、新加坡的华联银行等都表示了进来的愿望。”迟福林回忆说。

把有着多年改革开放经验的许世杰和梁湘二人调到海南这个举动本身,就传递出当年中央对于海南复制深圳特区模式的强烈企盼。所谓“一线管死,二线放开”的特别关税区构想,和深圳特区与香港之间的二线关模式几乎如出一辙。

您已阅读22%(1041字),剩余78%(376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