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界的“中国梦”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林剑:“上海滩”时装最初虏获的是西方消费者,如今需要在中国主场重新解释中国梦。

全球经济不景气,连上海的出租车司机都会告诉你,老外越发地抠门了。客居上海的老外,理应是Linkin Park这类当红摇滚乐团演唱会的购票中坚,此番却意外地仅仅占到全部观众的十分之一,而且专拣最便宜的票子买。而许多带有浓重中国元素的奢侈品和时装,在我们的想象中,亦是针对老外市场。然而在金融风暴的打击下,经营状况又如何?Vivienne Tam一直想把自己的公司卖掉,Shiatzy Chen的店铺似乎门可罗雀,而“上海滩”(Shanghai Tang)的CEO雷富逸先生(Raphael le Masne de Chermont)却乐呵呵地说自家品牌没问题,并且严正地指出,他们并不是一个向老外售卖“中国梦”的品牌,“在国外卖得好的产品,在中国照样卖得好。我们并没有把本土市场和国外市场区别对待。”

1000年前,马可·波罗从忽必烈那里向西方带去了瑰丽无比的“中国梦”。而今天,“中国制造”在走向世界的山寨产品、以及粗制滥造的廉价产品中,似乎有了点“中国噩梦”的意思。风闻不少国际品牌即便是在中国加工生产,为了保持其产品的美誉度,仍旧不敢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现代的中国更像是一个暴发户,或是“冤大头”,似乎很难向西方输出自己的独特价值,少数具有世界认同感的设计元素也仍旧盘桓在封建帝国时期,或是中西合璧的Shanghai deco风格。“上海滩”和Shanghai deco之间的渊源,清晰可辨。尽管雷富逸先生一再强调,“上海滩”是个呈现摩登中国的奢侈品牌,却处处可见60多年前的那个夹中夹西的旧上海,一如“上海滩”本身的设计师团队也是华洋杂处,他们互相间很好地平衡了中国元素与西方价值的天生冲突。然而,要处理好这两者间的关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Vivienne Tam当年初到美国时,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中,寻找视觉冲击点。而当她初把店铺开到香港时,却惹来香港市民的强烈反对,皆因Vivienne Tam的这种设计策略只对老外才起作用。而且随着中国日益“与世界接轨”,这种政治波普的趣味也迅速过时了。相较之下,“上海滩”则更准确地把自己从“时尚”的迷思中解脱开来,以安全普世的Shanghai deco风格为基础。

您已阅读52%(925字),剩余48%(86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