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眼

微妙的历史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甩掉包袱是绝对必要的,也是困难的。领导者必须对本国的历史和现状保持强大的信心,坚信迈出正视过去的关键一步,伤害不了历史,也伤害不了自己。

4月13日晚上,我坐在北京自己的电脑前上网。完全偶然的,居然第一次看到了中文维基百科(Wikipedia)上关于“六四”的条目。而在此之前,这个著名的条目在中国大陆是没法看到的,甚至“六四”本身都是互联网上的禁忌。这一变化或许意味着:在接近二十年的争吵和辩论之后,中国终于不再那么忌讳谈论它,而是试图将它当成一个普通的历史事件。

我的感受有点像去年11月4日的晚上。当时,我在电视里看着刚刚当选的奥巴马穿着风衣,在芝加哥告诉疑虑中的美国人:“今晚就是答案。”奥巴马没有说明这句话的重点是什么,但全世界都知道,那是种族问题的最终解决。美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最深刻的禁忌,因为此答案而走入了历史的一页。而此刻我眼前的这种变化,与奥巴马总统的讲话有着类似的意义,那就是一个大国对禁忌的胜利,更是对自身的超越。

作为东西方的两个巨人,中国和美国都曾经屈服在各种“禁忌”之下。美国最大的“原罪”是种族主义,即历史上白人对黑人的奴役、隔离、歧视以及这些在现在的残留。而中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文明古国”,目前唯一无法彻底正视的就是“六四”。对于这两个问题,双方都视为本国内政,不欢迎来自外国的讨论声音。然而,“禁忌”并不会因为内政问题而直接消失。每一个到美国的游客都会被告知,称呼某种肤色的人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并表示尊重;而到中国的游客也都知道广场上的某事件是不能畅所欲言的。这是两国一贯坚持的态度。

您已阅读29%(592字),剩余71%(145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