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良

四十年研磨出的文革通史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丁学良:马若德主讲的“中国文化大革命”长期以来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之一。早在1968年,马若德就已经敏锐地感到中国文革的非同寻常,将其定为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

这部《毛泽东最后的革命》(Mao's Last Revolution香港星克尔出版公司2009年中文简体字版)的英文原著,由哈佛大学出版社 2006 年出版,它的孕育出世有趣而又严峻。我作为见证人之一,抚卷回想,几多感慨!

此书的渊源久矣!远在1984-85年,哈佛校方就正式向本书作者 Roderick MacFarquhar 马若德(国内把他的名字音译成麦克法夸尔)提议,可否在该校《核心课程》大栏目下,新开一门专讲中国文革的课?如果开成了,这将是全世界主要大学里,首项以中国文革为主题的完整课目。虽然该建议对马若德颇具诱惑力,但他却心中无底。中国的文革是那么的扑朔迷离、错综复杂,怎么好给美国本土生长的大孩子们讲清楚呢?比如说,毛正式发动文革的头排炮火——对《海瑞罢官》的革命大批判,海瑞被罢官是16世纪中叶,比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还早了两个多世纪。怎么能够对美国的本科生讲明白,在毛的中国,古代史、中世纪史都是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小丫头呢?

谁知道首届《中国文化大革命》于 1988 年春开课时,哈佛本科生中主动要来上的几达千名,哈佛本科生全部才六千多人。这么大规模的课,倒是给后勤部门出了道难题,因为没有这么大的常规教室。无奈,校方只好准许这门课在 Sanders 剧院里上;该栋古建筑物颇具文物价值,平时保管甚严,通常是在重大庆典时才动用。

我记得正式注册上首届文革课的学生是 830 名左右,仅助教就有22名,包括本人在内。那时没有现成的课本,马若德就组织助教认真挑选中文资料译成英文,复印装订成册。我印象鲜明的是当时在讨论如何翻译文革特有术语遭遇的困难,常为一个译法争论半天。比如“走资派”,最后选定的是 capitalist roaders;有学生在测验时望文生义,把它解释成:“非常富有的人开着豪华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您已阅读20%(766字),剩余80%(298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