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彩夺目的艺术界巅峰,传奇往往起源于纽约、伦敦或巴黎这样的文化之都。“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局外人,” 伊万·沃斯(Iwan Wirth)回忆起豪瑟沃斯画廊(Hauser & Wirth)在瑞士那些充满艺术氛围的城市中的独特起源时这样说道。1992年,伊万·沃斯、曼努埃拉·沃斯(Manuela Wirth)和乌苏拉·豪瑟(Ursula Hauser)在苏黎世创立了豪瑟沃斯画廊,1999年底,马克·佩约特(Marc Payot)加入领导团队。如今,该画廊已发展成为屈指可数的几家全球性艺术巨头之一。在为这一期全球领导力对话系列进行的采访中,我与三位总裁——伊万、曼努埃拉和马克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画面——究竟是他们的理想主义、战略思维、对艺术家的热爱与商业抱负的交织,还是超越这些的更大追求呢?
对于豪瑟沃斯而言,从全球艺术圈的边缘起步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场共同的顿悟。伊万对艺术的迷恋始于12岁那年:“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商业画廊。我被油画的气味迷住了……那种气息从未离开过我。每当我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都会让我瞬间回到1982年。” 十年后,伊万与曼努埃拉的母亲乌苏拉,一位现代艺术大师的狂热收藏家,一同在他苏黎世的公寓里创立了豪瑟沃斯画廊。
曼努埃拉的旅程则根植于教育领域。起初,她在帮助画廊的同时也在教学,她回忆道:“我当时还在一所乡村小学里教6到16岁的孩子们艺术和手工。” 她对培养心智的热情自然延续到了支持艺术家的承诺中,这一信念至今仍然是画廊的核心。
马克25年前加入画廊,尽管他接受了商业教育,但他对艺术的热爱源于母亲在巴塞尔郊外经营的小型画廊。他将全球视野与对细节的敏锐结合,推动了豪瑟沃斯画廊的发展,为团队的整体愿景注入了独特的活力。
“我认为我们与其他大型画廊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我们一开始就是局外人。我的意思是,我们在瑞士,而不是在任何艺术市场的中心。而作为局外人,你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利用这种身份带来的优势。”——伊万·沃斯
在他们的家乡,"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小博物馆...每个村庄都有当地社区支持的艺术家",他们自豪地回忆道。这种早期对艺术氛围的浸染深刻地塑造了他们的愿景。然而,直到他们扩展到海外后,才意识到这种环境是多么稀有。瑞士丰富的艺术文化激发了他们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复制这种艺术可及性与社区支持的模式,将艺术与他们所参与的当地文化紧密结合。
“作为局外人,你有机会挑战现有的体系。所以你必须与众不同,不能遵循惯例。这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基因里。追随潮流没有意义,因为当你不在中心时,你总是太迟了。你必须开创先例,制定趋势。这是唯一的方式,也是我们出其不意的地方,”伊万沉思道。
他们不得不发掘那些被主流忽视的艺术家。在画廊发展的早期,他们开始与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玛丽·海尔曼(Mary Heilmann)、杰克·惠滕(Jack Whitten)和大卫·哈蒙斯(David Hammons)等具有开创性但被低估的艺术家合作,并接管了如伊娃·海瑟(Eva Hesse)等被忽视的艺术家遗产。当时,纽约画廊普遍认为管理艺术家遗产过于繁琐且不具备商业价值。豪瑟沃斯不仅承担了这一任务,还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专家,重新复兴了这些艺术家的重要性。这也自然地让他们很早就开始支持女性艺术家和有色人种艺术家,远在多样性成为主流话题之前。如今,画廊近一半的艺术家都是女性艺术家。
“我们靠自己打入了艺术圈,但我们始终秉持那种不断反思、寻找新方式、打破常规并挑战现有体系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与众不同,我想这也是我们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其他我们所作出的贡献。”伊万说道。即便已经登上艺术界的顶峰,他们依然忠于最初的价值观,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交易,始终聚焦于最重要的对象:艺术家。
“从第一天起,我们就秉持着’艺术家永远排在首位’的座右铭。我们始终关注艺术家的最佳利益,这是我们对他们的长期承诺。” 他们是最早创建艺术家联络(Artist Liaison)角色的画廊之一,这一独特职位使他们能够与艺术家紧密合作,在展览、制定多年度商业计划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我们给予他们支持,”伊万补充道。“这也是我们25年前开始出版的原因——这是我们的艺术家所渴望的,通过新的声音和新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故事。”
“我们在与艺术家的合作中非常注重策略。我们要赢得他们的全部——心与灵魂!” 伊万热情地分享道。他们为艺术家创造机会,帮助他们与学者建立联系,并与机构合作,以确保作品产生持久影响。大约十年前,画廊进一步发展,成立了由曼努埃拉领导的专门的学习部门。“因为我们意识到,艺术家非常关心谁能看到他们的展览、如何看到以及我们如何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市场固然重要,但这远不止于此,”伊万解释道。这关乎可及性、教育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社区。
马克生动地回忆起艾米·谢拉德(Amy Sherald)的一个瞬间,她的作品既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富有深远的文化重要性。他记得谢拉德曾告诉他:“我创作的原因是为了反映博物馆中缺失的东西。我如何弥补这个缺口?以一名黑人女性的身份,我如何能够使博物馆或画廊中的黑人观众感到与之相关?” 在疫情之前,谢拉德在豪瑟沃斯位于纽约切尔西的展览吸引了排满街道的观众,里面满是从未踏入过画廊的人。“人们会来到画廊,只是花一个小时专注地观看每一幅画。” 马克分享道,当艺术家、场所和文化语境交汇时,这样的时刻创造了超越典型画廊展览的深度的情感连接。这成为了一种共同的体验,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并与那些寻求代表性和意义的观众产生了亲密的共鸣。
2022年豪瑟沃斯在伦敦画廊为她举办的个展“艾米·谢拉德:我们所创造的世界”中,一幅强有力的画作《为了爱,也为了国家》(For Love, and for Country)重新构想了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staedt)的经典摄影《胜利之吻》。这张照片捕捉了一名美国海军水手在时报广场亲吻一名女性的瞬间,以庆祝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投降。谢拉德的再创作中,蕴含着更深的思考与更多值得庆祝的故事——那些我们尚未讲述的历史。在她的版本中,主角是两名黑人男性士兵。
将视线转向亚洲,豪瑟沃斯采取了有意识的双向策略,既提升亚洲艺术家在全球舞台的地位,又将其国际阵容带给亚洲观众。“中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曾梵志,今年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由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LACMA)为他在仁慈大会堂(Miséricordia)策划了新展’近远/今昔’, 展陈空间由建筑师安藤忠雄专门设计。我们非常高兴能参与其中,因为这正是梵志所需要的——让他登上国际平台,让最优秀的策展人和收藏家看到他作品的力量。”
马克补充道:“我们对亚洲的承诺,一方面体现在将亚洲艺术家展示在国际舞台上,另一方面也在于将我们最重要的艺术家引入亚洲的关键机构。” 目前,这类展览包括在韩国龙仁市的湖岩美术馆(Hoam Museum of Art)举办的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展,以及在东京的森美术馆(Mori Museum of Art)举办的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展。布尔乔亚的展览还将于明年春季巡展到台湾的富邦艺术博物馆,并在秋季巡展到湖岩美术馆。这些努力融合了文化知识、真挚的关怀与投入,正如马克所言:“这真是一场美好的交流,表达了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
此外,他们致艺术家的情书还延伸至重新思考如何强化整个艺术生态系统,来更好地支持艺术家。马克倡导了一种“集体影响力(Collective Impact)”的模式,通过建立豪瑟沃斯与小型画廊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实现这一目标。与其挖角艺术家,他们更愿意与小型机构合作,整合资源以促进艺术家的职业发展。两家画廊共享决策与利润,形成一种创新的、互惠的关系,专注于提升艺术家。马克解释说:“这一联合项目的利润分配为50/50。不同画廊之间确实存在许多合作关系,这在我们的市场中非常普遍,但我们缺乏的是真正为艺术家所建立的50/50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希望这一模式或类似模式也能够被我们的竞争对手采纳。”
随着豪瑟沃斯在全球不断拓展,他们始终坚持将长期深远的影响置于短期收益之上。他们愈发加大对学习项目的投资,包括艺术家驻留项目、国际策展驻留项目和教育实验室,这些项目遍布于萨默塞特、梅诺卡、洛杉矶市中心和香港等地。同时,他们还投入高成本建筑项目来支持这些教育活动——在这方面的投入可以说超越了其他任何画廊。他们对社区建设的努力也体现在仅在今年举办的474场活动中,吸引了全球超过10.5万人参与。当被问及这些投资是否以商业为驱动时,伊万表示: “不,这是精神上的追求。我们是在进行教育;在投资新一代的艺术家、作家、学者和社会——你知道,我们是在投资人们,我们的观众。”
曼努埃拉分享了他们在香港的最新项目——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教育实验室:“商家海报”。该项目与当地的社会企业Bridge+人文艺术空间合作,邀请来自深水埗的年轻人探索丝网印刷和光敏技术。布拉德福德的项目不仅限于艺术本身,更让学生关注住房和城市更新等社会议题,连接了洛杉矶与香港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最初的教育工作坊演变成了一幅深具感染力的壁画,同时反映了地方与普世的挑战。
“学生们将在马克·布拉德福德的作品旁边展示他们在工作坊中创作的商家海报。你可以想象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将是终生难忘的。他们会永远记得与这位著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时光。我们坚信,艺术能够改变人生,”曼努埃拉由衷地说道。
布拉德福德出生于洛杉矶南部,作为一名黑人同性恋者的身份深刻地塑造了他的生活经历。他曾在母亲的美发店工作,之后在三十多岁时才开始追求艺术学业。“如今,他已经成为当今最顶尖的艺术家之一,”伊万赞叹道,“这真是令人鼓舞。他对社区的深切关怀正是我们学习项目的魅力所在,许多艺术家都在追随他的脚步。”
“如果我们认为艺术家是开拓者,那么我们就需要提供机会。我觉得这也与我们的瑞士背景有关,从小便有机会接触艺术和博物馆。在瑞士,博物馆和艺术家的密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我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有多特别,直到离开后才意识到缺失了什么。”伊万带着一丝怀旧回忆道。
这或许就是他们的方式如此真诚且富有人情味的原因——这是一封献给艺术家的情书,是一种超越传统画廊商业模式的深切承诺。他们努力创造一个始终将艺术家置于首位的空间。正如马克所总结的:“这不只是慈善,更是我们的商业模式,但它是一种非常真诚的模式。”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关乎利润,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林凡榆Fanyu Lin是一位旅美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及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现担任世界经济论坛互联世界理事会理事、彭博新经济论坛城市理事会理事,也是世界家园基金会创始人。编辑邮箱michael.lin@ftchinese.com)会员读者及其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音频助理“i听粉”/“小麦”(也可搜索微信名audio_FTChinese)为好友,加入“i听粉”音频读者讨论群,群内环境由群友共同维护,请遵守群规和法律法规,FT中文网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