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

OpenAI重组为营利性公司为哪般?

郑志刚:OpenAI或做出重组为营利性组织的选择,一是希望摆脱以往“化缘”式募集资金的方式,二是希望通过借鉴商业成熟的治理制度设计避免治理危机发生。

昨晚已经临近9:00,一位熟识的财经记者朋友突然发来采访请求。一看主题,竟然是关于原来为非营利组织的OpenAI重组为营利性公司的传闻。一方面是感慨记者消息的灵通和对新闻素材的敏感,但实事求是地说,对OpenAI重组为营利性公司的传闻出现我并不感到奇怪。此前,在《FT中文》2023年12月3日的专栏中发表的题为“OpenAI治理构架设计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一文中,我事实上已经提到,“面临公益和商业元素复合和嫁接的治理构架设计的内在冲突,OpenAI能否成功化解未来的下一场治理危机现在仍然是未知数”,未来不排除OpenAI “向商业组织的治理构架转型”的可能性。

那么,究竟OpenAI为什么会放弃非营利组织,而重组为营利性公司呢?概括而言虽然依靠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构架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OpenAI始终在公益愿景的理想和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的现实中苦苦挣扎:一方面是研发投入急需的海量资金筹措出现瓶颈,另一方面则是公益组织糅杂商业元素的治理构架为未来治理危机的发生留下种种隐患。

第一,OpenAI希望摆脱以往“化缘”式募集资金的羊肠小道,开启通往资本市场助力创新的坦途。

过去的OpenAI是以超越商业利益,以造福人类的公益愿景为情怀的一群理想主义者携手合作的产物。这从该组织的名称中有Open(开放的)字样和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核心机构(有限合伙构架中负责投资管理的普通合伙人)被直接冠以OpenAI Nonprofit(非营利)可见一斑,而该组织联合创始人之一奥尔特曼本人正是OpenAI Nonprofit的CEO。

为了平衡公益性的发展愿景与研发投入资金筹集的现实困难,OpenAI在治理构架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那就是在非营利性组织OpenAI Nonprofit章程授权下理事会的基础治理构架下,以只负责出资,却将投资管理事项委托给普通合伙人OpenAI Nonprofit的有限合伙人身份,引入了以实现投资回报为目的的风险投资。OpenAI的早期投资者微软、谷歌风投、老虎基金、A16z等风险投资基金是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通过与非营利性组织OpenAI Nonprofit签署有限合伙投资协议,委托后者作为普通合伙人负责具体的投资管理事项这样的方式进入OpenAI。

您已阅读26%(948字),剩余74%(276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