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

从保密角度看中美科技合作协议的走势

王英良:中美科技合作协议续签的踟躇是中美关系徘徊的一种正反馈。美国还没有设计好如何与中国相处,但确定的是不能与中国完全脱钩。

8月27日是中美此前协议中商定就《中美科技合作协议》展开续签谈判的截止期,但新闻中并没有出现中美两国任何一方对续签的推动措施甚至是表态性新闻,这表明中美在这一截止期无法达成协议或者说还有诸多的矛盾尚未解决,还没有到定性各自意愿的阶段。

中美科技合作协议(U.S.-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eement,STA)在中美关系中具有十足的分量。协议在1979年1月31日由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与时任中国副总理邓小平签署,根据协定,两国将在农业、能源、太空、卫生、环境、地球科学与工程以及教育和学术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一般为五年一续签。经过长期的冲突,双方约定2024年是一个关键节点,今年3月美国国务院释放消息称双方已经在对接谈判,然而这个节点最终不了了之。

回顾历史,协议签署动力源于中美两国对接构建积极的政治互信,以及对共同遏制苏联霸权的战略需要。当然,这一科技合作起初具有浓厚的美国对中国技术、资金和人才援助的性质。这项双边协定为中国在能源、农业、民用工业技术和灾害管理等领域提供了积极支持。STA长期以来一直是中美关系的象征,也是中国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背后的支撑性力量(如第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诞生)。作为1979年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签署的首批双边协议之一,协议在民生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流感监测、污染控制以及通过提高孕妇叶酸摄入量减少出生缺陷等领域开展了宝贵的研究合作。曾担任美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的科技顾问的图雷基安称,该协议提供了一个中美关系稳定的“保护伞”。整体看,STA为中国军工、教育、卫生、环境、工程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中国领导人也在诸多场合对这一协议展开过积极的评价。

基于科技在国家竞争中的重要性,随着中美转向竞争,美国政府也日益注意到协议对可能削弱美国技术与竞争优势的潜在威胁。当前,美国国内已经积累了相当一批反对协议的政治力量,比如,在2023年6月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联合其他九名共和党代表在致国务卿布林肯的信中就敦促,STA应予废除,信中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用学术研究人员、工业间谍活动、强制技术转让和其他策略来获得关键技术的优势,从而推动解放军的现代化”,“让《协定》到期是美国防止自我毁灭的重要一步”。印太事务协调员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在哈德逊研究所论坛上表示:“技术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竞争的前沿舞台,就像核导弹是冷战的决定性特征一样,美国不会让出制高点。”这种由美国高级别官员提出的类安全化的阐述,在现实中成为中美协议续签的挑战。

您已阅读26%(1104字),剩余74%(310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