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如何正确理解日美半导体摩擦?

李海燕:日美之间的半导体摩擦,受益者是韩国、台湾地区和荷兰;其结果是美国夺回了产业的主导权,但是并没有夺回所有细分领域的主导权。

最近几年带有“芯片战争”之类的书籍和文章特别流行。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日美半导体摩擦。很多人简单把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衰退简单的归结为美国对日本的打压。如果我们对日美半导体摩擦的思考,简单的停留在美国的打压上面,对我们今后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影响。事实上日本和美国之间,从60年代到现在的60多年,存在过很多的、多个行业的贸易摩擦和技术的缠斗。系统的回顾和思考这些贸易摩擦和技术的竞争,对我们今后制定产业政策或者企业确立正确的竞争策略是有很大启发的。

为什么很多产业美国对日本的打压是不成功的?

从上世纪60年代的日美纺织产业摩擦到今天,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技术缠斗在很多领域都发生过。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领域,美国对日本施加过不同方法的压力。从总体来讲,其实美国成功的少,不成功的多。笔者关注明治维新之后日美之间的150多年的缠斗很多年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回顾60年代以后的10多次的日美之间的缠斗,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美国对日本的打压,如果是伴随着美国的技术升级和产业格局变革的情况,往往是成功的。美国对日本的打压,如果不能伴随美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格局的变更,往往是不成功的。

日本汽车行业的缠斗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知道半导体产业是最重要的产业。时光倒流多年,钢铁产业、电视机产业、汽车产业和机床产业在那个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产业。当时的人们,应该没有几个人了解芯片是怎么回事。70年代中期,日本的彩色电视机出口一直是全世界第一。1979年,日本的钢铁产量成为全世界第一。1980年左右,日本的汽车产量成为全世界第一。1981年,日本的机床产量成为全世界第一。

这些产业其实美国都对日本施加过压力,而且日本都做过不同程度的让步。而且,彩色电视机领域和钢铁领域,欧洲和美国的态度是一样的,也是对日本采取了很严厉的态度。当时处在冷战的时期,日本基本都是采取主动限制自己对欧美的出口数量的方式,平息了日本和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汽车产业是民生产业当中最具有战略价值的产业。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从1982年开始,持续了10年左右。60年代初期,日本生产的汽车质量比较差,连美国的高速公路都没办法跑。70年代汽车产业因为三个原因,日美汽车产业之间的力量对比悄悄的发生了变化。(1)1973年和1979年,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1979年的原油价格是1972年的9倍以上。石油价格的上涨,让日本小型车的优势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2),70年代的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美国出台了苛刻的汽车尾气管制法规,也就是所谓的Muskie法。日本的本田公司率先研发成功了符合法律规定的汽车发动机。(3)经过战后30年的发展,日本制造业整体的产品质量稳定性增强。通过5S和戴明奖的普及,日本汽车行业整体的产品质量稳定性提高。以丰田生产方式的普及为标志,日本汽车行业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也就是日本汽车品质好价格低。

您已阅读26%(1211字),剩余74%(350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