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

从野蛮生长开始:中国短剧生态实录

李伟:或许大平台与短剧内容提供方间在规则、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还有失衡之处,但正是前者的存在,让后者自小就有了被用户“看见”的可能。

要问当下哪个赛道好搞钱、易就业,还能出海输出中国文化?大概非短剧莫属。

短剧(本文如无特别说明均指竖屏付费短剧),又称微短剧,四五年前脱胎于中国网文,自出现之日起,它就以生产精彩紧凑、让人上头的“内容消费品”见长,依赖用户充值生存。

短剧看似很LOW(低级),却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就将产业规模推高上了一年373亿的产值,并成功出海,掳获了一批高支付意愿的洋面孔受众为之氪金。

三个月前面对短剧兴盛,笔者撰写了《短剧、下沉市场与精神消费》一文,以学者的视角,对什么是短剧、谁在为之氪金、爆款及成功出海背后的逻辑做了观察和总结。

文章发表后,有同学表示:“李教授,我也在刷短剧!您要是不写,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来”,还有人说短剧确实上头、解压,自己经常一边看一边骂,还忍不住充值。

4月底,受短剧创业者、投资人、长江2022级MBA北京班王子姣同学组织的MBA研学团邀请,笔者腾出4天时间,深入短剧行业走了一圈。

有意思的是,我们碰到的短剧创业者,清一色都很年轻,以90后为主,聊起短剧,个个肾上腺素飙升,跟他们交流,很燃。

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大约一年前,短剧就被誉为“最具盈利性的赛道”。

因为“钱”景好,有一段时间,大量的钱、资源、人往行业里涌,让行业日新月异的同时,也让外界对短剧的印象越来越“魔幻”。

然而笔者4天走访发现,今天短剧业内理性了许多,兴奋度还在,但跟外界浮想联翩的“无脑、投流、暴利”、“1天充值破亿”、“北京短剧夫妻月入4亿”等传闻,已渐行渐远。

短剧是视频时代下纯中国网文叙事方式的产物,因为行业崭新,在国内外没有成熟经验、模式可参照,又因为在风口,入局者普遍亢奋,大家不遗余力整合资源,梦想能出精品、出爆款。

聚合效应下,短剧发展很快,更新迭代更快。几乎每半年内容题材、制作水准就更替一次,一年前的爆款,今天再看已觉得简单粗暴,其结果就是行业里每个人都要拼命工作才能跟得上节奏。

“过去一年就没休息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诸如此类的话,出现频次很高。

人不是机器,他们也累、也疲惫,然而风口效应下,飞天的兴奋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几乎没人自己会停下来。

据了解,目前短剧行业主要的参与者,主要有三拨:

一拨来自网络文学圈。从爽文到短剧,他们延续了内容优势,当前的行业头部出品公司的创作团队大多有网络文学背景,比如咪蒙;

一拨来自影视产业。过去几年,传统影视业产出下降,开工不足,短剧的兴起给大量演职人员和幕后团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原本无片可拍的他们现在忙到起飞,薪资待遇也水涨船高;

剩下的大多来自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人先天雷达灵敏,接口能力也强,当互联网大厂开始“降本增效”,短剧投流又需要大量人才,这给了很多互联网人新的用武之地。

工作节奏这么快,那么收入呢?

“确实是比传统行业要高一些,咱也不回避,但是也没有高很多,跟暴利更是相差很远”,某短剧创业团队二号位强调:“最关键还是要看作品量,还有爆品率。”

他说自己2024年的目标是做200部,“现在已经完成了120多了,再做80就可以好好放松了”。说罢,他深呼了一口气。

短剧行业正在跑马圈地阶段,为了抢占市场,各公司夜以继日赶作品。作为从业的个人,身在其中,机会多,空间也大,这让不少人自带鸡血。

如前面所言,短剧从业者普遍年轻,他们切入短剧的时间也短,大多在1~2年之间,超过3年的几乎没有。总而言之,短剧行业几乎看不到“老人”。

在传统影视行业做得深、做得久的人在新兴的短剧行业是不是应该有先天的优势?一位从业人士却表示这些专业影视人士往往看不上短剧,也适应不了过于短平快的节奏,加上行业太卷太快,被抛下、被掏空也很正常,这让行业里很难遇见中年人。

这是过去这些年,所有在风口飞的赛道的共同特质。因为机会窗口很大,几乎每个人都想成为“短剧行业规则的制定者”,然而想要成为头部大哥,必须争分夺秒出作品、抢市场,负责为全行业探路、创新。

您已阅读21%(1586字),剩余79%(607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