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

叶晓迪:美国“印太”小多边主义何以生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叶晓迪受访表示,美国构建小多边主义,根本目的是通过诱使盟伴对华“协同脱钩”来增强对华遏制效果。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中国学者百人百访”系列的最新一篇。】

叶晓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云山青年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近期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发表了《美国“印太”小多边主义何以生成?》,主要讨论美国推动的“印太”小多边主义的形成及其运动。

以下是采访实录:

问:美国近年来的“印太”或亚太战略出现何种转变?

叶晓迪: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致力于将多边主义转化为各类国际制度和机制,并以此构建了战后的国际秩序。基于多边主义原则,美国联合其他大国先后创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UN)、七国集团机制(G7)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制度与机构,还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一些国家对美国提供的“公共产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它们在接受美国提供的制度安排的同时,也获取了相关的安全保障和经济利益。作为交换,这些国家也认可了美国作为单极主导国的地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借助多边主义机制,将国际金融治理权扩展至二十国集团(G20)。近年来,随着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显现,美国日益将注意力转向“印太”地区,其政策偏好呈现出明显的“小多边主义”(minilateralism)特征。那么,美国的小多边主义何以能在“印太”地区生成?解决这个问题是理解美国地区战略转变的关键。

问:什么是小多边主义?

叶晓迪:我将小多边主义定义为一种俱乐部性质的机制,是指美国以高效灵活为原则,以议题设置为导向,以狭隘利益为基础而构建的一种具有灵活性、功利性和排他性特质的俱乐部机制。美国构建小多边主义根本目的是通过诱使盟伴对华“协同脱钩”来增强对华遏制的战略效果,维持美国的主导国地位。根据上述定义,那些符合特定议题组团、涉及“印太”成员国且具有强烈对华指涉性的所有举措都可被纳入美国的小多边主义范畴。此外,我们还需进一步对比小多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之间的差异。第一,两者存在特质差异。多边主义具有明显约束性、包容性和平等性的特点,但也容易使国家陷入“集体行动困境”中。相较而言,小多边主义是一种松散的制度安排,它强调的使少数成员在某些特定议题上的狭隘利益,使其具有灵活性、功利性和排他性特点。第二,两者存在功能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小多边主义为国家间“组队”提供简单化流程。二是小多边主义细致化了议题设置,提高资源调配的可行性。三是小多边主义具有强烈的指向功能,会排斥不同利益的外来者。第三,小多边主义是美国在“印太”实施对华遏制的战略工具,它帮助美国提升与盟伴的政策协调性、解决行动困境和构建狭隘的利益集团。同时,根据高低政治议题的强度不同,小多边主义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全域型、制度型、安全型和现状型。

您已阅读27%(1121字),剩余73%(299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