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之乡

古尔纳:在“乡愁”与“归属感”中继续写作

张璐诗:对于东非故乡和正在生活的英格兰,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表示,两个地方如同白天和黑夜: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昼夜并肩生活。

2021年,东非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小说家一夜之间成为了在出版和传媒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作品被翻译成了38种文字。我曾在2016年的英国布克奖的新闻发布会上与古尔纳做过简短访谈,印象最深的是他曾提及:当生活在与自我原生态脱节的环境中,如何通过写作去探索和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今年初秋,我与古尔纳约在他位于坎特伯雷近郊的家中见面,再次交谈时发觉他已不再提“对抗他人对自己身份的定势观念”或者曾经困扰他的文化错位感,对于身份的多个层面,他选择泰然处之。不变的是他对所有生活在“别处”的人生保持着深层兴趣,并在小说创作中继续探索现实、想像、记忆和历史之间的平衡。

古尔纳与成长于圭亚那的妻子德尼斯在肯特郡的这幢房子里已住了20年。由他一手打理的后花园里结满了梨子和西红柿,无花果树高大成荫。古尔纳提到在英格兰的生活已有归属感:“因为我很清楚社会的运行规则,我比过去更了解支撑这个国家政府所作所为背后的历史和动机,我知道出台的政策都意味着什么,也就是我生活在一个对历史和当代状况我都很熟悉的世界当中。”

从小在桑给巴尔海边长大的古尔纳,如今的家离海也不远;“海”是他人生和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像。桑给巴尔从19世纪末到1963年之前一直是英国的“保护国”,1968年古尔纳决定离开军事动乱的家乡,沿海路移民到了英格兰。他写的小说《在海边》里面,以讽刺的手法去描写大海:“因为对于英格兰人来说,一想到海边,就是度假和野餐的地方”,比如肯特郡的海滨小镇马盖特,自从建起一座“特纳当代美术馆”以来,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海滨文艺小镇”的形象。古尔纳也写过他心目中的马盖特:“但对我来说,来自海边的经历更多是与作为一个异邦人的疏离、苦难相连。”

事实上,当前英格兰的一个新闻热点就跟肯特郡和“移民危机”有关:大批难民搭橡皮艇横跨英吉利海峡抵达肯特郡海滩,英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将难民遣送到卢旺达的提案,早前该提案已被最高法院以“卢旺达不安全”为由裁定为不合法,可是最近一周政府有意修改法案,以便通过该提案,还希望此举能吓退计划搭船来英的难民。读到这样的新闻,古尔纳觉得很难受。他认为这些人不得已冒着难以想象的生命危险横渡海峡,前提是他们遭受到了生命危险、或是原来的生存条件无法容忍,才会想方设法逃离,到别处去讨生活。他说:“令我难受的不仅是因为这些人被逼得无路可走的困境,还因为他们试图逃往的国家也在为难他们,使他们的安全抵达变得棘手。”

您已阅读28%(1030字),剩余72%(271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